第10部分 (第2/4页)

第五位姨太太时还寄一张烫金请柬给你?”

话一说完,整个议会堂顿时爆笑如雷,而那位议员也失去了再次咄咄逼人的立场及气势,最后只得草草收兵,不了了之。

未成年人由于初出社会,常常不知天高地厚,颇有初生牛犊不畏虎之气势,因此说服这种人更需要掌握其心理。

社会上经常有一些青少年组成的小帮派,不是到处酗酒打架,便是横行乡里,闹得地方鸡犬不宁。这些小团体许多都以“宗旨”、“崇高理想”或“入帮誓言”的精神口号作为凝聚力。但这些口号不但毫无根据,也没有科学道理,完全是青少年盲目地乱叫罢了。然而奇怪的是,这些令我们感到荒唐可笑的“思想”,对那些不懂事的年轻人却有着不可思议的吸引力。

古往今来,罪恶的渊薮都是龙蛇混杂,这些小帮派也不例外,其中不乏一些上当受骗以及一些被胁迫来参加的少年,虽然整日跟着帮派行动,却又觉得这些并不合乎自己内心所想,只不过碍于一些誓言和帮规而难以脱身,心中的无可奈何是可以想象的。在这些“理想”、“宗旨”、“誓言”的背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隐藏着一些自己的本意,但真正遇上问题时,多半还是靠自己灵活处理,而不能完全以固定的框架去套用。

如果你想去教化这些年轻人,就必须先击倒对方赖以依存的思想支柱。最好的办法不是你讲一番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而是让他们对自己信仰的宗旨作出具体说明,等对方说完后,你便不屑地说:“原来这就是你们的精神支柱啊。”

这时,对方会因你的回答而突然间觉得自己变得很渺小,他难免会垂头丧气,以后再做任何事时必会仔细思考一番。

在谈判场合,愈是强硬的语言,愈容易导致两败俱伤,只有保持灵活的说话策略,才可以不仅保持自己的立场,还能打击别人,“不要把话说死”,这也是“攻心”说话术的一个重要法则。

训导主任的“借力使力”

台北市某中学有一位品行极差的A学生,整天无心上课,常常纠集校内外一伙游手好闲的中学生,到处横行霸道,专门打架闹事,甚至很多老师都曾被他捉弄,更甭说劝导他改邪归正。于是A学生更加肆无忌惮,在校园里胡作非为。

A学生的父母忧心如焚,不知道如何教育儿子走向正途。新学期开始,从高雄转来一位老师,他是位成人教育的专家,据说在对学生训育和生活指导上有相当的成绩,于是校长便派他去指导那位全校出名的“刺猬”。

训导主任从A学生的父母那儿了解到:A学生从小自尊心极强,总喜欢出人头地。于是训导主任想到一个妙法。他发现平时常有一位B同学寸步不离地跟着A,便想借助B同学来帮助A。

他像平常一样把A学生叫到他的办公室来,A学生心想肯定新老师又是训斥他,因此他一进办公室就不停地东张西望,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然而训导主任并没有责备他,还为他倒了一杯水,然后装出为难的神情说:

“唉,真不知怎么说,老师现在有点事要麻烦你。”

A学生听到这番话大感诧异,并且有些高兴地问道:

“什么事啊?”

训导主任说:“我听说B同学一直不求上进,最近还有人说他经常欺负小学生,我刚到这里,不熟悉他们的情况,无法顺利展开辅导工作。我听你父母说你对人有一副热心肠,所以找你帮忙,替我劝解他。”

A学生一开始是抱着听训的心理而来,没想到新来的训导主任非但没有责备他,反而还非常信任和器重他。回想以前的那些老师,对自己不是恶语相向,便是冷若冰霜,心里便有些感动,认为这位新老师很够“朋友”,自然一口答应老师的请求。

一个人一旦对周围环境和与人相处的态度有所改观,他的处事方法自然也会随之而改变。A学生从此成了助人为乐的少年,自己的恶习也一天天减少,不但达成了老师想要的目标,自己也获得了新生。

大禹治水,是因为疏导有方而成功,如果只是正面填堵,洪水就只会猛涨,终会有决堤的一天。

教育好比登山,无论是多么高的山,当快要抵达山顶时其山势都必然更加陡峭,登山者大多会在此时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这时领队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如果他能激动地对登山同伴说:

“山顶上的风光真是太美丽了,我这一生能上来一次,就死而无憾了,加油!你再坚持20分钟就成功了。只要20分钟,你就成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