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 (第1/4页)

二、我军火铳的填装困难,所费时间太长,我军大部分火营士兵面对奴虏铁骑的冲击仅仅只能有时间发出一到两炮。一但奴虏铁骑冲到身边只能弃枪而遁,无法抵御。

三、我军击发火铳的火绳燃放时产生大量浓烟,往往击发三四次后火铳兵士便陷入烟雾中,看不请前方目标,不能准确杀敌。且由于兵士紧张操作,造成火绳消耗巨大,一旦火绳用光或被冰雪潮蚀,或大风之日不能点燃火铳中火药,则我火器成废物矣。

四、因为火绳太长,须两人配合,我军士兵队列的空隙太大,很容易留给奴虏弓骑较大的突击空间,也极难形成密集的火网压制住奴虏弓骑的突击。

五、超量填装火药后,击发后的剩余火药经常卡在枪中造成堵塞炸膛,而且火药用量也浪费巨大。

”。

杨太曦听徐光启说完明军火器的缺陷,不由拊掌大笑道:“哈哈,徐老大人果然是有准备而来,熟知我大明火器的缺陷啊。但不知徐老大人准备怎样通过铸造来解决你指出的这三个问题呢?”

闻言,徐光启的脸色微微一黯道:“不瞒侍郎大人,下官只想到了问题,还没想到解决方法”。杨太曦又扫了下在座的其他人,众人皆都无语,因为徐光启所说的都切中明军火器的弊病,众人一时都拿不出办法来。

焦勖有点耐不住的道:“侯爷,我军火器确有以上弊病,但只要用之合宜得法,深谙阵势演化,一样能克敌制胜。嬖如:以寸铁削木,交高手杀敌,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也,而太阿利器付婴孩之手,未有不反以资敌,而自取死耳”。

杨太曦闻声笑道:“这位焦兄弟且稍安勿躁,我现在只想先听听怎样从火器铸造中解决以上问题”。见众人俱都不语,便笑道:“这样吧,本侯有几点想法,徐老大人看看能不能有所启发裨益”。众人听得杨太曦有解决的方法,忙都露出认真倾听的神态。

杨太曦慢慢的道:“徐老大人所说的第一点,大人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徐光启听得杨太曦的问话,忙道:“这主要是因为火器火炮的炮身太短,弹丸射出时,初速太小,以至无法及远。但加长炮身,对铸造冶炼技术要求很高,以我朝目前的铸造技术来处理,必须加厚炮壁才不至炮身炸膛开裂。况且一味加厚加长炮身后,火器将变得庞大沉重,难以携带搬运,很难实用。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我才特意将汤神甫从西安请来,特邀他来帮我铸造火器,教授营造有司冶炼技术。采用西国的冶炼技术来铸造我军所用的火器火炮”。

杨太曦闻听徐光启的回答,赞赏的点了点头道:“徐老大人分析得不错,我觉得加大弹丸初速似乎可以考虑从后面装填弹丸,这样弹丸在炮身中停留时间将加长,也能获得更多的初始动能。同时,可以考虑在炮身中拉上四条直线膛线,挤住弹丸,使得弹丸在炮身中飞行时气室的封闭效果会更好,而且,弹丸的射击准度也将有所提高,但同时对枪炮壁身的冶炼技术也提出更高要求了”。

徐光启闻声一怔,旋即笑道:“大人不愧是从海外回来的,对火炮原理以及最新枪炮铸造技术也知晓得如此透彻。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但目前我朝的后装枪技术,只能是子母炮,工序复杂,成本过高,很难量产啊,如将此种直线后膛枪用来装备数万人的部队,其铸造成本将过高,装备过程也必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恐难适应辽东前线战事的迫切需求啊”。

杨太曦不置可否的微微一笑,对徐光启的话语没有即刻评论,而是继续对徐光启提出的问题分析道:“我只是提出一个建议,徐老大人可自行斟酌。”。接着,杨太曦话题一转道:“不知大人小时侯玩过陀螺么?”。

徐光启闻言一楞,不知杨太曦此话何意,但通过与这位侯爷短暂的交谈,他知道这位侯爷不会随便提问的,他这样说必有深意,不由有些沉吟起来。猛然就听旁边在座的焦勖大叫一声:“哦,侯爷的意思是。。。”。徐光启闻声也不约而同的领悟过来补充道:“通过在火器内壁拉上螺旋曲线,让弹丸旋转着飞行出去,这样即可射得更远更准,侍郎大人果然是工科奇才,难怪被精于木工制造的当今圣上点为工部侍郎,委以督造军备的重任。下官对侍郎大人的学识真是佩服不已”。

说完,脸色一黯道:“侍郎大人说得好是好,但是真正制做起来,工序相当复杂,比制作直线膛的枪恐怕是难上十倍,更加难以量产”。

杨太曦笑道:“我说了,徐老大人可以自行斟酌。你可以先出少量的此种优化后的枪炮让我配备给部队中的高级将领或优秀士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