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部分 (第1/4页)

自从有了马场,有了真定赵家的支持,不要说桂阳郡,就是在整个荆州,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好在他有自知之明,每次见到过继给赵忠的长子赵目,也一再强调,做人还是要踏实本分,不能搞一些折寿的事情。

樊娟的小插曲,他压根儿就没放在心上。有赵忠的运作,难不成赵目还找不到一个更好家世的儿媳?小家碧玉和大家闺秀相比,在格调上少了不止一筹。

别看赵纯的二儿子赵范名不经传,早就是孝廉出身当了耒阳县令。南征军一到,他为了给儿子刷存在感,毫不犹豫让其出任浈阳县令。

赵范自幼随父亲不远万里到桂阳上任,赵家在此地根基浅薄,如今却威势日中一日,正妻赵蒯氏,乃蒯越的堂妹。

那哥们儿当初尽管受赵云的恳求,到了这里帮助赵龙,其间一直五心不定,经常伙同蔡瑁跑到真定去。

蔡家已经和赵家搭上了线,蒯家也不能落后,出自真定的赵纯家族就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婚事相当快速,甚至比赵云还早结婚。

蒯越本人担任桂阳太守府长史,眼看着再积累点儿资历,就可以成为两千石官员的行列。

赵蒯氏从小在家族熏陶,自然明白家族的崛起原因所在。自打赵云的三位妻子过来,没有一天不在这里度过,加上她丈夫没在郴县,公婆也希望和姐仨打好关系。

今天她一来,发现气氛很是凝重,和平日里大不一样。

“昭姬,”她冲抚着肚子的蔡琰招呼着:“旭儿发生何事了?”

那边黄旭早就筑基成为武者,耳聪目明,马上就听到赵蒯氏的声音,不由可怜巴巴地扭头望去,希望她帮着说情。

“跪好!”荀妮脸若寒霜:“今天谁都不好使,跪在那里,不背完《尽心上》不许起来,也没有午饭吃。”

“大姐,我??????”桑朵觉得都是自己的错,要不是她带着孩子到处玩,也不会有今天的罚跪。

荀妮气得不行,对这个老三有些无可奈何。

当初赵云说过,不希望黄旭成为大儒,但至少要通晓文章。

可这孩子或许是从小受他父亲的影响,对学武充满浓厚的兴趣,拿着书就想睡觉。

桑朵每次看到孩子恹恹欲睡,招呼一声,一大一小两个顽童,在院子里整得鸡飞狗跳。

前几次布置给黄旭的任务,每次都是勉强过关,偶尔不合格,桑朵在旁边帮帮腔,也就糊弄过去。

没想到这次荀妮让他背诵《孟子?尽心上》,居然一个字都没看,自然会火大。

黄旭有一股劲,不然也不会幼小的年龄练武差点儿夭折。

小时候有父亲管着,后来义父不苟言笑,雒阳杨修当他老大,在桂阳不说无法无天至少恢复了孩子的天性。

看到大义母认真,赶紧背诵,不大一会儿,竟然背得滚瓜烂熟。

“大妹,你们到桂阳这么久了,姐姐也没带你们去逛逛。”赵蒯氏邀请道。

一旁的昭姬无所谓,桑朵和黄旭满脸渴望地看着荀妮,想她答应。(未完待续。)

第四十四章荀采

这个年代没有程朱学说问世以后对女性那种束缚,高门大户的家眷出门还是比较谨慎。

确实,郴县没有真定那样繁华,和雒阳相比也大大不如,却也有自己的风采。

赵家人在这里植入了不少先进的商业理念,隐然成为荆南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大有和江陵分庭抗礼之势。

赵满囤经常带着人出去采购,偶尔回来无事,对小黄旭讲一讲,小家伙自然事无巨细,说给三义母听,桑朵早就想出去玩儿了。

“可!”荀妮贝唇轻启:“朵儿,在外面别太肆无忌惮。”

“大姐说什么呢!”桑朵脸上挂不住了,赶紧拉住赵蒯氏的手:“蒯家姐姐,你说朵儿是不是最乖的!”

赵蒯氏如何会蹚浑水,浅浅一笑,不置可否。

黄旭没有他开口说话的份儿,在一旁脑袋像鸡啄米一样,连连点头,引起大家哈哈大笑。

郴县前两天下过雨,路边上满是湿痕。绵绵秋雨在现代还是后世,成了秋天的代名词。

一场秋雨一场寒,众人在马车里,也感觉到一丝凉意。

车帘掀开,赵满囤骑在马上,不断给四女介绍,哪些是赵家的产业。

不管是荀妮还是昭姬、桑朵,找个男人除了有名声之外,自然需要肚子里的孩子长大后有丰厚的家产,很显然,三人十分满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