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部分 (第1/4页)

杨家和赵家的结盟,对双方都有好处。

“为兄对军事本身也是一知半解,趁此回去未尝不是一大幸事!”杨彪脸上与其说是笑容,不如说绝望。

赵云心里有些悲哀,这哥们儿还是经不起摔打啊,谁说在军队里的人一定要有导引术?你看田丰就是一个纯粹的文修,不也活蹦乱跳吗?此前我自己也失去了武功呢。

好在赵云早就做了一手准备,他缓缓点头:“麻烦文先兄稍待几日,愚弟已让五哥星夜赶来,做一段时间的副手。”

“设若你坚持要走,也得等他熟悉后再去,到时候还麻烦你给皇帝那边推荐下。”

荀彧么?杨彪眉头一皱,却并不认为他能胜任这个职位,可惜他手中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只好默认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一章中溜县赵恕夺之

对于杨彪的怀疑,赵云心知肚明,却不会告诉他什么。

前世的赵子龙在汉末三国的阶段,比较欣赏两个人物,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则是荀彧。

对于妻侄子荀攸,他并不是太喜欢。毕竟上辈子的文化教育水平大大提高,计策什么的,一大堆参谋群策群力,一人计短众人计长,一个人再牛也不可能把天下人玩弄于鼓掌之间。

更何况小郭嘉在自己手中,那小子年纪小小就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计谋。

要是在诸葛亮与荀彧之间做个比较的话,赵云认为自己的妻舅强一些。

军事能力,两人差不多,但荀彧长于战略,至于战术方面,他很少领兵作战,因此没有什么展现的机会。

诸葛亮,后来的小说和其他文艺作品中夸大成份太多,诸葛亮长于治军而战略战术则非其所长。至内政能力,两人都很不错,但是荀彧也要强一些。

孔明之所以比较突出,那是因为刘备手下的谋臣和将领实在太少,出众的更是少之又少。

三国正式形成之后,诸葛亮主政蜀汉政权,他没有培养什么人才,所以更显得的他鹤立鸡群。正是因为他的独断,让蜀汉万马齐喑,最后走向灭亡的境地。

反观,曹操周围,谋士名将如云,在他那儿,如果不是有非常本领的人相混出头不太容易。这也是诸葛亮不选曹操而选刘备的原因之一。

而荀彧能在一众大小牛之中突出重围,获得偌大的名声,自然是赵云欣赏的对象。

他本人不喜欢独行侠,南征的大致思路确定以后,更是做一个甩手掌柜。在自己的班子确立之初,让大家形成习惯。

本来,赵云不太赞成阴谋诡计之类,前期有意压制了贾诩的发挥。

但是,能不开战就不开战,减少士卒的伤亡,人,才是最重要的财富。

轻取阿林,最难受的是布山城中的郁林郡尉张万山,没错,此郡没有太守,甚至南海郡哪怕有一个太守的名义也构不成级别,一个郡尉就足够了。

张万山是南阳郡张家的人,张家并不只有张温,还有张仲景等一大批有名有姓的人物,发明地动仪、浑天仪的张衡也出自南阳,只不过是他们的前辈。

这些张家人之间或者有共同的祖先,但他们的先祖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时期从草莽中崛起,彼此谁都不服谁,也谈不上直系支系之类。

张万山和这些人都没有渊源,否则,怎么可能被汉庭委派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来?当初他走的路线是刚刚在雒阳有起色的何进,钱花得不多,地方却不好。

还没等他屁股坐热,结果袁术在广信城出事儿了。当初,张万山还暗自窃喜,中原人不是看不起交州嘛,连汝南袁家的嫡长子都在此处吃亏了。

可他万万没想到,刘宏根本就不按照常理出牌,直接派出镇南将军。

设若灵帝先和交州的郡守郡尉们沟通下,也不至于今天赵云如此被动,几乎每一个地方都要靠武装来夺取。

刘宏坏着呢,让你当一个镇南将军,带一大帮子人南征,尺度你自己把握。

做好了,是你的本分。做不好,全天下都在看着呢,朕也没办法。

这段时间的灵帝焦头烂额,不为其他,长公主刘佳竟然过节都不回雒阳,守在交州。

作为皇帝,他想了解一件事情还不简单,人家赵云都回老家去了,你在那里干嘛?想成为望夫石吗?于是乎,刘宏给吕强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通篇是斥责根本就不知道说啥。

要不然,镇南岛上那么热闹,万年公主为何没现身?她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有些时候得顾忌到天家的影响,不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