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部分 (第1/4页)

中郎将郑众安排耿恭等人洗沐,更换衣服。

并上奏章给皇帝,希望表彰耿恭:“耿恭凭单薄的兵力坚守孤城,当匈奴的要冲,面对几万敌军的攻击,累月连年,心思用尽,力量耗光。”

“从山上打井取水,煮弓弩当粮,抱着万死而无一生的决心,前后杀伤敌军数以千百计,终于忠勇双全,没有给国家丢丑。”

“耿恭的节义,真是古今不曾有过的,应当授给他显要的爵位,用来勉励将帅。”

耿恭回到洛阳。鲍昱也上奏皇帝,说耿恭的节义超过了苏武,应该赐予爵赏。于是,朝廷任命耿恭为骑都尉。

耿夔字定公,耿秉之弟,耿弇之侄,少有气决。

汉和帝永元三年,大将耿夔、任尚再次大胜北匈奴,俘虏其太后亲王五千多人,北匈奴单于仅有数骑于混乱中落荒而逃。

自此北匈奴残余部落在漠北再也无立足之地,一路向西流亡。三个世纪后,匈奴未被杀尽的余部终于侵抵黑海北岸,导致了原居民西哥特部落向西侵入多瑙河。

而多瑙河原住民汪达尔部落又被这帮“失败者”赶得向西侵入罗马帝国。强盛一时的罗马帝国经不住这些野蛮民族的滚滚大潮,最终灭亡。

所以,耿夔将军的一击,恰似一根强有力的手指推倒了一个多米诺骨牌,导致了影响整个世界格局的民族大迁徙。北匈奴汗国逃亡后,南匈奴内附中国,再也不成气候。

从东汉开国到如今,耿氏家族共出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娶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

可以说,耿家成为东汉一朝之巨族,与东汉政权共存亡的历史见证。

一路上,程昱都在不停讲述,曹操心潮澎湃,成为大汉征西大将军的心更强烈了。(未完待续。)

第两百一十二章曹操心急说大话(4/5)

身为武人,赵孟对文人当政是很反感的。别看这些个大臣见到自己恭恭敬敬,在内心里根本就不会把什么真定公当一盘菜。

军国之事,他们就当做儿戏,宁愿高谈着风花雪月之事,也懒得去分析其中的利弊。

当是时,国库简直就成了灵帝的提款机。他本人的生活,骄奢淫逸,军国大事,也要打仗的人自己来承担,没有赵家的开头,估计曹家也不会有这个意向。

尽管现在的谯国曹家在财力上和赵家有差距,可他们家在老家占有了谯国三成的土地,是不折不扣的大世家,还是能负担起一部分军资。

再说了,不管是在北疆还是西域,打仗一般都可以以战养战。胡人如何对待汉人,汉人就会如何对待胡人,杀死胡人,掠夺他们的财货在武人看来再正常不过。

在交州的话,赵云可不敢大肆搜刮,毕竟今后这里可是他的根基。

至于曹操要打西域,那就无所谓了,反正是非我族类,没有吃的没有坐骑,抢就是了。

“家主,有人前来拜访,说是三公子派过来的。”刚到家,赵孟还没有把气歇匀。

看到惠乘,他有些反感,云儿自己当家作主,是祖地的人决定的。哪怕他身为赵家族长,提出反对意见都无效,毕竟这在其他人看来是开枝散叶的好事。

“说吧,要老夫为你做些甚?”赵孟兴趣缺缺,不得不打起精神。

与文人打交道就是累,起先在崔家,崔烈偶尔说一句话出来,不得再三寻思。

要不然,被人知道说赵家家主没文化。反正名义上的桑梓当不得真,崔家也从来不把自己当成是冀州人,他们在幽州西部连公孙家都可以压制,何必来冀州蹚浑水。

“公爷,晚辈并没有多大的见解。”惠乘一愣,不晓得此老为何对自己好像有些不感冒,掏出赵云的信:“其实,乘所做的一切,都是大帅安排的。”

噢?赵孟让下人接过信也不看,不再说话,仔细打量起眼前的人来,生得很标致。

不能不说在,这个年代就是一个刷脸的时代,真定公也不会免俗。他们家儿子当中,由于赵云一张国字脸,符合武者的标准。

心底里,赵孟对自己的二儿子有些偏爱,要不然怎么会不乐意分家出去?不过别问他,这样的事情,他打死都不会说出来。

“听说你此前是交趾太守,”赵孟看到他宠辱不惊的样子暗自点头:“为何云儿上疏认为你不适合当太守,依然还会为他做事儿?”

他确实很奇怪,至少自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过这么成功的刺激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