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 (第1/4页)

当下,他毫不迟疑,领着众人大开中门前去迎接。

杨赐,字伯献。弘农华阴人,出身“弘农杨氏”,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

少时研习儒学,常隐居教授弟子,不应州郡礼命。

杨赐的祖父杨震、父亲杨秉都以忠正而闻名,又精通儒学,因而有许多门生,拥有很高的名望。

后来,受大将军梁冀的征辟,但他并不以此为荣,反而不大愿意。出任为陈仓令,因为疾病没有赴任。

朝廷派公车特征也不到,又屡次推辞三公的礼命。后来才以司空所举高第,迁为侍中、越骑校尉。

建宁元年,当时年幼的汉灵帝应当学习儒术,于是下诏给太傅胡广及三公。

要求他们选精通《欧阳尚书》、《桓君大小太常章句》而素有盛名的人。

三公因此举荐杨赐,于是以杨赐及刘宽、张济于华光殿中侍讲,教授灵帝。后迁任少府、光禄勋。

建宁二年,当时青蛇出现在御座,灵帝询问杨赐缘由,他于是封书上奏直引典故劾奏内官,和赵忠等人结下梁子。

熹平二年二月,出任司空。同年七月,杨赐被罢免,改任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要知道光禄大夫原秩为二千石,此为加秩,是给他的特殊礼遇。

熹平四年,杨赐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上奏。

他们指出经学典籍传习久远,讹谬的情况日趋严重,请求正订《六经》的文字。

灵帝同意他们的建议,遂命蔡邕等进行校勘,并将校正过的经籍刻于石碑,立在太学之外,作为经籍正本,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

要不然,蔡邕一个小小的议郎,他上书根本就没有搭理。

熹平五年,杨赐代袁隗为司徒,当时朝廷授人爵位,没有次序,而灵帝非常喜爱游玩。

杨赐因此上书劝谏,言辞恳切。后来因为征辟党人而被罢免,又拜光禄大夫。

光和元年,嘉德殿在白天出现明暗两道彩虹,灵帝厌恶这种天象,引见杨赐及议郎蔡邕等人入金商门崇德署商议此事,使中常侍曹节、王甫主持问询。

杨赐仰天而叹,答道:“我每次读到张禹传,没有一次不感到愤怒叹息的,张禹既不能竭力尽忠,畅言治国之道,反而留心自己的幼子,乞求让他女婿由远地调回近任。”

“朱游想得到尚方斩马剑来处治他,确实有理由。我凭借浅薄学识,受任先帝之末,世代受宠,无以报国。学浅而以要事相问,想要死而后已。”

杨赐于是上疏极言陈说时事,弹劾受宠的乐松等人逢迎帝意,不务正业,并请求斥退妄臣。

奏疏上呈后,被曹节偷看,不和其意。事后,蔡邕因直言而被流放朔方,杨赐因帝师身份,得以免咎。

同年冬,灵帝前往太学行礼,以杨赐为三老。后再迁少府、光禄勋。

光和二年十二月,因司徒刘郃于十月为宦官诬陷下狱死,因此以杨赐再次出任司徒。

灵帝想造毕圭灵琨苑,杨赐又上书劝谏。但因侍中任芝、中常侍乐松认为可造,于是灵帝下诏建苑。

光和三年九月,杨赐因病被罢免。不久,拜太常,并赐御府衣一套。

难道他知道自己明年要死么?赵云不由打量起这位老丈人蔡邕都十分敬重的老人。(未完待续。)

第五十章杨赐的考校

“忠见过老大人!”赵忠满面红光,皮肤有些松弛的脸上笑得褶子很多,礼数格外虔诚。

他的声音故意说得很大,以便四下的人都能听见。

面对五朝元老,又是帝师,就连灵帝在他面前都只能恭恭敬敬。

党锢之祸,加剧了宦官集团和士子集团之间的矛盾,四世三公的杨家名列首位。

但是不管是灵帝还是各位宦官,都不敢冲杨家的人下手,双方并没有直接冲突。

多有面儿啊,杨家的当家人来拜访自己,赵忠一时间有些飘飘然。

“老夫见过赵侯!”杨赐不紧不慢应了一句,他的脸上古井无波。

这是赵云第一次见到朝廷重臣,不由仔细打量。

此老看上去与荀爽、蔡邕两位岳父大人有相似的气质,都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度。

脸上皱纹很深,身形并不瘦弱,相反还有些壮实,背稍微有些驼。

便服而来的杨赐,就是看上去也有一股有别于普通老人的韵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