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赋、役 (第1/1页)

“是。” 毛骧转向高启,冷声说道: “寒门士子得些许功名后,其优免杂役的权利,便被当地世家买断!” “买...买断?” “所谓买断,便是世家富商将士子优免杂役、免些许赋税的权利,折算成银钱,收买过来。” “如此,世家富商家中之人便不需服杂役,而有乡里功名的士子则需继续服役。” “朝廷优待士子,可好处最终却没有落到寒门士子头上。” 毛骧言简意赅,将民间买卖优免杂役的权利说了个清楚。 和后世大部分人理解的不同。 所谓官绅不纳粮,根本不存在于明朝。 赋税、徭役,也从来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赋,便是土地税,也就是朝中每年收上来的粮税。 役,简言之便是官府征派,当差而已。 王朝末期,政治晦暗,赋税杀人。 苛捐杂税乃吃人猛虎,逼的百姓聚集而反。 而国朝稳定,政治清明之时,百姓多能供给赋税,徭役杀人。 饶是古之盛世,徭役依旧是死死压在百姓肩膀上的一座大山。 而且大明朝从始至终。 于朝廷法度法规之中,除皇家宗室外,从未有任何人能免于田地赋税。 即便勋贵、高官名下的土地,按照法令法规,也需按时缴纳赋税。 至于善待士子、官绅。 乃是朝廷规定,给予他们优免服杂役的权利。 还有便是他们缴纳赋税的数额,比其他百姓要少一些。 只不过..... 虽然朝廷法规不曾免除官绅、世家、富商的赋税。 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士绅勾结县令胥吏这些个地方上的基础官员,却也能达到不交税的目的。 “高卿,朝廷虽善待士子,可好处却落不到士子头上。” “更改官员、士子优免赋税徭役的政策,不该变变?” “嗯......” 高启眼角微微抖动几下,恍惚之下竟喃喃低语道:“可士子仍从世家手中得了些钱财好处.....” “呵~” 朱标冷笑一声。 甚至都不需他亲自开口,旁边的刘伯温便看向高启,朗声说道: “话虽如此,可就好比朝廷施恩士子,赏赐下去十两金。” “而地方世家却将这十两金,用一两银的价格买来。” “朝廷本意乃施恩士子,可最终的得大利益者,却不是士子,而是世家。” “这.....” “毛骧!” 就在高启犹豫之时,朱标再次开口,“方才你所言乃是地方士绅逃避徭役的法子。” “你再告诉诸位大人,这些个士绅是用什么法子躲避赋税的!” “是!” 毛骧应了一声,旋即神色郑重,朗声说道:“其手段五花八门,主要为飞洒、诡寄、包纳三法!” 众人闻言,相互对视,都是一头的雾水。 除常茂、李景隆等功勋二代,其他文臣或仕元末,或任大明,都有在地方任职的经验。 对地方官员、士绅的敛财手段也都有所了解。 可这飞洒、诡寄、包纳他们还真是闻所未闻,更不知其中何意。 “飞洒,士绅勾结地方官府,更改鱼鳞册。原本某家百姓有田地一亩,可鱼鳞造册时写为一亩三分,百姓自然要缴纳一亩三分的田税。” “而这多出来的三分地税,乃是替士绅家中土地所缴。” “诡寄,便是将自己的土地寄存属名为逃户、绝户名下,以此免去赋税。” “包纳,则是士绅买了百姓的土地,却不承担的土地赋税,这赋税仍由卖给他们田地的农民承担。” 待毛骧说完,在场众人脸色大变。 饶是李善长、刘伯温也没想到,地方官员竟与士绅勾结一起,更改土地田册。 要知道土地田册乃国朝重器,凡有欺瞒便是欺君大罪。 其飞洒、诡寄、包纳这些欺压百姓的手段,简直是骇人听闻。 眼下的大明朝,谁不知道皇帝、太子重视百姓,但凡敢欺压百姓者,惩治极重。 况且皇爷不喜富商世家,简直是摆到了明面上。 可偏是如此,地方士绅竟还敢如此猖狂! 看着主位上面色微沉,却并未立即开口的太子朱标。 众人不用想也知道,毛骧所言定是没来得及禀告皇爷。 不然以老朱的性子,此时便不是如此柔和的税改。 恐怕召北境大军还朝,命龙骧、豹韬,连同大军清缴各地士绅都有可能! “高卿,诸卿!” 听到朱标的声音,众人顿时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孤也知朝中官员、民间世家多有人非议陛下过于严苛,甚至已制成人皮的胡逆曾言陛下刚愎有余,宽仁不足。” “可诸卿扪心自问,陛下何曾苛待臣下,苛待百姓?” “陛下虽不喜商人,可我大明商税之低,古所有之?” “言说陛下苛待于民,可我大明建国不到十年,全境行省,哪个地方不曾蒙受圣恩,免于赋税?”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