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2/4页)

——如何劝想自杀的人

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有些亲朋好友或邻居找上门来向你诉苦,所说的都是柴米油盐等家庭琐事。有的夫妻吵架,一时间想不开,也会找上门来诉苦,嘴里说什么“没意思”、“我不想活了”、“我想和他离婚”之类的气话。

以前,有一位邻居的太太来找我诉苦,说她先生极不像话,整天在外面乱来,对家庭也不太照顾,最后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与先生离婚。

她本来很爱丈夫,丈夫也很爱她,他们是大家公认的幸福夫妻。最近,丈夫的公司出了点事,因此没有像往常一样准时回家,她便四处向朋友邻居诉苦,并放话说要与丈夫离婚。

我知道这是妇女们一贯的诉苦戏码,所以不足为奇,为了节省时间不和她耗下去,我不仅没有正面劝她,也没有假惺惺地帮她谴责丈夫,反而装出很慎重的样子告诉她:

“这种没有责任感的男人,趁早离婚也好,免得将来受苦。”

我知道这样的说话方法会得到怎样的效果,果然,她听完我的话愣住了,她本来以为我会像大家一样同情她的处境而劝她冷静、要理解丈夫的困境,没有想到我会直接劝她和丈夫离婚,所以她没有再说什么,坐了一会儿便走了。

从此以后,她像变了个人似的,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体谅人。当然,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好。

如果某人站在海边或楼顶上一心寻死,旁人只会说“别做傻事”、“有什么想不开的呢?”等传统老套的劝解,但这样只会使他更加悲观失望,无法消除他自尽的念头。

相反,如果你说:“如果你真想跳的话,那就跳吧!”他必定会开始恐惧,想不到他的生命竟然那么没有价值,连旁人都见死不救,甚至鼓动他去自尽,这就违背了他原先的期待。说不定他会想:“既然你想看我笑话,我就偏不跳,让你的计谋不能得逞。”

这招请君入瓮策略的“瓮”既可以是对方的语言,也可以是对方的思想或行为。

某些不被允许的期待,一旦你出乎意料地用他的手法去反击或说服,就会使他改变初衷。

有些尽职的老师对学生的严格程度,有时会超出家人和学生本人的想象。如果某学生经常被老师责骂,他一定非常怨恨老师,甚至想给老师一些颜色瞧瞧。

如果你身为父亲,该如何使孩子放弃这种念头呢?

学生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一直是家庭的宠儿,何时受过别人的斥责呢?

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有限,人生观尚未完全成形,无法理智面对某些社会现象,所以有这种愚昧的念头也不足为奇。重要的是旁人该如何去劝阻他。

正面的说理只会使他的怨恨加深,并且产生叛逆的不平想法。如果你反其道而行,顺从他的意思去说服他,一定会有良好的效果。

你可以这样对儿子说:“既然那位老师如此可恶,不妨就给他一点颜色瞧瞧。但是,你要做就一个人去做,也不要对警察说你是我的儿子。不然,他们会抓我去坐牢。”

你这么一说,儿子一定会马上打消报复的念头。

有时候,按常规存在的事物最容易被大家忽略,但当事情突然改变或消失时,人们又会将注意力集中其上。

“有来有往”——把“难题球”丢给对方

很多时候,说话就像打球,人家发了一记强劲球过来,你不打回去就算输了,打得不好出界了,也是输;或者虽然把球打回去了,但落点却是对方所想要的最佳攻击点,也等于把自己的头摘给对方,终究要吃败仗。

在商场或谈判时,这种一来一往的“对打”时常可见,但处理得好,打得漂亮的,并不多见。

我在担任某大企业的顾问时,就曾遇见这样的一个案例。

我担任顾问的公司,是我一位好朋友辛苦创立的电子零件公司,公司规模不小,员工三百多人,营业额当然也不低,可以预见的,商场的斗争也很厉害。

有一天,这位好朋友请我去,说要请教我如何回应一个“难题球”。在谈判或公开场合,对方抛出一个难题,就等于是发球,专业术语叫“问题球”,我方必须即时把“球”打回去,否则就等于认输。

事情是这样的,我朋友的公司为了生产一组电脑周边零件,向上游微型零件商订做一批电子面板,由于当初双方签约谈定线路面板的板材由我朋友的公司负责采购提供,对方只负责组装和测试;然而,就在对方依约准备交这批电子面板时,竟然先请他们的主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