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谋夺权力 (第1/2页)

好书推荐: 秦风飞扬

谁当官不想争权夺利,不想提拔自己的人,扩大自己的势力。 如果那收回的七座城池全都由李不凡说了算,那他们这些郡守、郡丞、郡尉和监御史就可以回家种番薯了,当这官还有什么搞头。 郡守上官弘毅看着下方侃侃而谈的众同僚,心里不由的骂道:“一个个属狗的,有利益就上,有困难就推,总想分一杯羹。” “土匪打过来时,咋不见你们这么猴急呢,吐蕃占领时咋不见你们去请命呢。”但还是一脸平静地道:“不知诸位有何良策?” 商朝实行的是察举制和科举制度并存的两种选官制度。 察举制主要是依靠中央的三公九卿、郡守、列侯以及地方上的高级官员,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当中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出道德、品行、才能方面符合朝廷需要的人才,入朝为官。 “选”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 ,“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 按规定,他们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由下而上推举官吏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成了士族、王公贵族染指权力的方式。 而科举考试,却成为了打压士族、王公贵族的有效形式,通过科举,可以让一些有才能的贫困子弟脱颖而出,占据一定的职位。 而科举考试共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在汴梁城翰林院,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只有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探花。 “现在离三年一度的秋闱还有八个月呢,等科举选拔出来,黄花菜都凉了。举贤不避亲么,我看不如由在座的诸位共同向朝廷举荐得了。”关麒麟一脸狡黠地道。 “是啊,等科举选拔,怕是来不及了,民生政务耽误不得啊,还是由在座的诸位共同举荐吧,”步俊鹏也赞同道。 “不就是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分一杯羹么,还说的那么冠冕堂皇,为了民生政务,真是恬不知耻。” 他们心里的小九九,上官弘毅清楚明白得很,但涉及到民生政务,不解决又不行,赶忙给主簿周文轩递了一个眼色。 周文轩本是一个没落的秀才,屡试不中,本想回乡做点小买卖,了此残生。 但幸被上官弘毅发现其才,推举为文书,一步步爬到了现如今的郡守主簿的位置上。 可以说周文轩是上官弘毅一手提拔上来的,同事多年,周文轩跟上官弘毅的配合,早已经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 虽然在这样的场合,本来没有周文轩开口说话的份,但周文轩还是说了:“为了社稷民生,我完全赞同诸位大人的看法。” “确实,现在收回的七城,急需朝廷委派官员下来治理,不能长时间进行军事管制,这样对当地的民生不好。” “可如果没了军事管制,一下子,我们从哪里抽调出那么多的衙役来维护当地的治安,如果李不凡上将军放任不管的话,再来一次土匪袭城,又该当如何?” 周文轩其实就是想告诉在座的诸位,现如今吐蕃还没有放弃侵犯,地方土匪又作恶,想避开李不凡吃独食,是不可能的。 李不凡手上有精兵强将,是维护广德郡长治久安的重要砝码,如果李不凡放任不管,那后果可想而知。 “享受着朝廷的荣耀,吃着朝廷的俸禄,难道他还能放任不管不成!”关麒麟见撇开李不凡多分一份权力的希望落空,不由得气愤地道。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谁又说得准呢,你看那广德城城主陈仕奇,土匪一来,不就撇下了广德城这二十几万百姓,独自逃命去了!” 步俊鹏一想到陈仕奇临阵脱逃,不由得气得牙痒痒:“我以监御史的身份,已上奏朝廷,痛斥陈仕奇不顾百姓死活,临阵脱逃之罪,希望朝廷能杀一儆百,以护朝纲。” “这陈仕奇,敢临阵脱逃,当真该死!本郡守也已上奏朝廷,希望朝廷能罢其职追其责,永不录用。”上官弘毅也说道。 “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啊,诸位!就算没有造福一方的才能,与百姓同生共死的气节总不能丢吧,如果连与百姓同生共死的气节都丢了,何以为官?何以为民?值得我们深思啊!” “是啊,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啊!”其他人纷纷附和道。 见其他人都讨论了差不多之后,上官弘毅才慢条斯理地道:“这收回来的七座城池,肯定是要朝廷指派官员过去治理的。” “但要等科举选拔出来,时间又太长,不利于地方的民生发展。” “我的建议是以广德郡的名义,共同向朝廷举荐一批官员,诸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