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取利于民,予利于民 (第1/2页)

“砸张庙,供朱祠!” “砸张庙,供朱祠!” 看着眼前齐声高呼,打算为自己供奉生祠的苏州百姓,老朱眼中闪过一抹亮光,看向朱标的眼神也愈发高兴了起来。 实际上,什么生祠不生祠的,老朱一点都不在乎。 而先前江浙百姓认张不认朱,这才是老朱最头疼的问题。 可让老朱惊喜的是,无论先前朝廷如何明令禁止,锦衣卫如何暗中摸查都不能禁绝江浙百姓公供奉张士诚。 而今日朱标简单几句话,竟将困扰他许久的问题从根本上给解决了。 “而且!”朱标转身冲老朱拜道:“父皇,苏州、江浙一带百姓苦贪官、世家久矣。” “儿臣请父皇开恩合江浙一带赋税、徭役为银两纳税,与民休息!” “准!” 兼并赋税、徭役,合成银两缴纳税款,无非就是朝廷正在推行的土税新规。 朱标用这个恩待苏州百姓也是机巧。 现如今正值国战,正是用钱之时。若是免除江浙赋税,对朝廷财政也是不小的压力。 而提前推行土税新规不仅的的确确让江浙百姓得了些好处,而且还顺带将新政推广全国。 从眼前那些百姓满心欢喜的样子不难看出,这些百姓多半还感念朝廷恩德。 “儿臣还有一请!” 朱标清了清嗓子,冲着老朱继续说道: “现如今苏州一带多以纺织为业,不如由朝廷出面,开设织布局、丝绸坊。” “百姓入其做工,按劳取酬。” “至于贩布售卖,若是盈利,可酌情为百姓增加酬劳。若是亏损,则由朝廷承担。” “如此苏州百姓但凡肯出力,想来定能得一个富贵一生!” “太子殿下仁德,我等感念!” 朱标话音落下的瞬间,几名百姓放声高呼的同时,朝着朱标便跪了下去。 即便老朱还没有开口答应,可朱标体恤百姓的仁德,他们也当真是见识到了。 朝廷设立官府机构,雇佣百姓制作布匹、丝绸。若是盈利,便给他们百姓增加酬劳。若是亏损,也不需他们自己承担。 若当真如此的话,那便正如朱标说得那样。他们这些百姓只要努力织布制丝,便绝对能得一个富贵生活。 只不过....... 一旁的刘伯温眼眸一转,有些不愿相信这取利于民的法子是出自朱标之口。 毕竟熟悉民生的刘伯温很清楚,朱标方才那话多少有几分诓骗苏州百姓的意思。 如今苏州,或者说江浙一带织布制丝的工艺已然相对成熟。 而且丝绸乃高官世家最喜之物。布匹也是百姓日常所需,若遇战时,也要大量布匹供给兵卒。 这生意怎么看都不会亏损。 朱标嘴上说着盈利共担,亏损朝廷自己负责。 可实际上,也无非是想要为朝廷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同样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老朱眉头微蹙,心中不满也挂在了脸上。 他先前的确不喜江浙一带,可说到底他不喜的还是江浙一带的世家。 对这些寻常百姓,老朱从未有过偏私。 对全天下的百姓,老朱从来都是一视同仁。 百姓何苦,百姓何辜? 如今朱标打算取利于民。这未免有些小家子气,也着实不符圣君之道。 “标儿......” “父皇,苏州百姓先前为世家做工,然世家极尽苛待,百姓辛苦劳作也不得富贵。” “若是朝廷出面,苏州百姓、江浙百姓衣食无忧之下,定感谢朝廷天恩!” 随着朱标话音落下,身后百姓齐刷刷跪在老朱跟前。 “求陛下开恩!” “求陛下开恩~” 看着眼前百姓均是赞同朱标所请,齐声请求。 老朱一时竟也有些哭笑不得。 这些个百姓终究是被朱标哄了,若他们各家各户自己织布制丝,恐怕收益比为朝廷做工要多的多。 可此时..... “罢了,咱准了!” “多谢父皇!” “谢陛下隆恩~” 就在一众百姓齐齐叩拜,感谢天恩之时。 朱标起身转向身后百姓道: “织布制丝所得收益,定比耕种水稻、小麦要多的多。” “可若是江浙一带均种棉花、均植桑树,孤恐江浙粮价翻升数倍,拖累百姓。” “因此!孤会从凤阳兴农司中挑选种地好手,考察江浙土地那些适合改稻为桑。” “只有得朝廷准许,先前土地才可改田为棉,改稻为桑。” “若有私自更改者,以抗旨论处!” “太子仁德,我等谨记!” “太子仁德,我等谨记~” 吩咐完后,朱标冲眼前百姓微微拱手。 “苏州百姓日子苦弊,朝廷不查,乃孤理政失职之过。” “孤不日发下罪己诏书,公告天下。” “今后若苏州百姓再蒙冤屈,可敲击登闻鼓,直达天听!” 不等那些百姓再次跪拜,朱标示意护卫,送百姓各自回去。 实际上,朱标也觉自己太过机巧,有哄骗百姓之嫌。 可朱标很清楚,自己的出发点还是为了让百姓得到实惠,为了大明能够昌盛! “标儿,朝廷开设机构,雇佣百姓做工。” “此等取利于民的手段,非我朱家可为!” “爹!”见老朱满脸固执,语气也很是不爽。 朱标声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