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 (第1/4页)

兵部得到消息,高昌国王鞠文泰对大唐不满。意图控制丝绸之路,断绝西域对中原的联系。称病不朝,并与西突厥一起抢夺伊吾、焉耆等地。

说直白点,高昌国反了。

自从张骞出使西域,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后有班超经略西域之后,天山南北的广袤地区便被中原王朝视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虽说对西域的管理和控制力并不强,诸国对大唐也只是名义上的朝贡和臣服,但重视统一和国土的君王绝不容挑衅。开疆拓土是帝王功绩,丧权失地则是千秋史册上的污点。

李世民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容许这样的情况出现?

别说皇帝了,其他君臣也不会同意。强大的国力给了大唐臣民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大唐的威严是绝对不容挑衅的。

高昌国位于西域东端,鞠文泰派人封锁了丝绸之路,等于切断了大唐和西域诸国的联系。如果坐视不理,很快整个西域就会从大唐名义上的版图中分裂出去。

这可是重大的政治外交事件。而且丝绸之路切断,西边的商道贸易会让世家损失太多,所以这是谁也不会容忍的事情。

所以朝堂是一片愤慨。义愤填膺之声。

但是冷静下来以后,该如何应对成为一个摆在众人面前的棘手问题。

按理说反叛必须要讨伐,但反叛之地差不多万里之遥的西域边陲,中间还有茫茫瀚海戈壁。

劳师远征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更何况是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地方,所以朝堂上诸位大臣都格外谨慎,没有任何一个人轻易说出出兵讨伐几个字。

贞观十四年第一次朝会,朝堂上的气氛有点凝重。

李世民的脸色不大好,沉声问道:“诸卿以为,此事该当如何?”

“陛下,高昌鞠文泰胆大妄为,当出师讨伐之。”首先表态的自然是一众武将。

“陛下,万万不可,高昌万里之遥,中有数千里戈壁荒漠,前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前车之鉴犹在,万万不可重蹈覆辙。”虞部郎中李道裕第一个出面反对。

这样的局面完全在意料之中,必然有人主战,有人主和,当有人首先提出之后,双方立即有人附和。

朝堂上顿时呈现出拉锯战的架势,主战的认为高昌的做法有损大唐利益和颜面,必须讨伐教训。

这一点没错,国土神圣不可侵犯,这是从古至今要坚持原则,不可让步。只要大唐对西域有图谋控制知心,就绝对不该让步,必须要教训高昌。

否则阳关以西,将不会再有大唐的国土,后面那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大概也不会再出现了。

这个损失可太大了,无论是谁都承担不起。再者,别人欺负上门却毫无表示,未免显得主人太过懦弱,尤其是一众武将。

有道是主辱臣死,大唐和皇帝陛下的颜面受辱,他们要是不能带兵帮皇帝陛下找回面子,维护国家利益,那可就真的颜面扫地了。

武将得为自己的颜面,为自己的价值,为自家利益而战,所以他们必须主战。

但主和的意见并非没有道理,毕竟高昌距离长安数千里之遥,派兵讨伐确实是劳师远征。

尤其是中间有戈壁沙漠,通行的代价太大 ,尤其是运送粮草兵器,尤其是饮水,都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大军的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下,需要多少人保障后勤呢?反之如果派遣的兵力不多,如何应付西域凌乱的局面?

更有一点大家都不好直接说出口的问题,出兵讨伐打赢了都好,可万一打输了呢?那可就尴尬了!

事情也将变得更为棘手,所以没有必胜的把握,还是不要打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仗。毕竟高昌太过遥远,优势边陲之地,似乎并非绝对必不可少。(未完待续。)

第二四二章 李二问策

高昌乱了,讨伐与否是个问题,太极殿上为此争乱不休。

主战士因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尊严,主和是担心劳师远征,无功而返,反致情况更加糟糕。

毕竟有前车之鉴摆在那里,昔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西域匈奴和大宛,甚少有成效。最终还因为密谋支持外甥昌邑王为储,遭汉武帝问罪而投降匈奴。

自古以来,经略西域成功的似乎只有班超一人,却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西域的西域不比当时,更没有班超那样的经世之才。

所以难啊!

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朝堂上争论不休,一直没有个结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