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2/4页)

、最经济、也是最便于携带的杆秤。杆秤因其构造简单、容易改变计量性能,因而成为个体不法商贩用于克扣顾客斤两的主要量具。比如,有的个体商贩使用的是短了一小截的秤杆。正常情况下,最大秤量为15千克的秤杆长为70厘米;最大秤量为10千克的秤杆长为60厘米;最大秤量为5千克的秤杆长为55厘米。何秋霖带着手下那些协管员在巡视和检查市场经营情况的时候,经常会认真查看一些秤杆是否达到标准,对个体户使用的那些不合格的杆秤,一经发现后,统统强制收缴。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以后竟又发现某些个体商贩使用一种可以伸缩的木杆秤,在杆秤的前端巧妙地装有可伸缩的机关。后来,因为屡屡发现这样的情况,工商所只好作出了一个“一刀切”的明文规定:凡木杆秤一律不准使用,一经发现就没收销毁。见状,一些个体商贩使出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有规定,我有办法”的应对招数,花招翻新。比如,使用“一秤两砣”的手法。在市管员上、下班的时间内,同一杆秤大砣小砣轮流换着使用,即坑害了顾客,又可以逃避管理者的查处。更有甚者,他称物时又在杆秤挂物的铁托盘下藏附着一个小块磁铁。极个别的不法商贩还练就出这么一手“障眼法”的绝活来,他的杆秤似乎没一点问题,也能当着顾客的面称好斤两让你看真切了,而照样能够不给足份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管好菜市场,何秋霖采取了两个办法,并着手加以实施:一是在菜市场内多处增设公平秤,并配备专人负责处理顾客投诉的问题。二是在菜市场中心处设置工商所宣传栏,向广大群众介绍一些识别不法个体商贩短斤少两的具体方法。

第十一章 自谋生计(之二)

一天上午,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婆在陈素英的摊档上买了一斤半猪肉和三斤二两猪骨头。在回家的路上,这位阿婆用自带的弹簧秤称了称:猪肉实重一斤二两,猪骨头不到二斤七两。她赶忙掉头来到市场内放置公平秤的桌台前。公平秤证实了她确实是被卖猪肉的克扣了不少份量。这一下子,阿婆不能忍受了。她被气得脸色煞白,鼓着一肚子的怒火找到工商所市管员,骂骂咧咧地投诉着她买猪肉的事实经过。

情况马上反映到何秋霖那里。在工商所的办公室里,何秋霖先让这位阿婆坐下消消气,然后派手下的协管员把陈素英找来当面对质。当陈素英走进来时,一瞅见脸色难看的阿婆,就心知肚明工商所把她叫唤来的缘由了。

“这是怎么回事?”何秋霖指着桌面上摆着的猪肉、骨头,问道:“你给我说说看。”

“何干部,我……”陈素英吱吱唔唔地说道。

陈素英知道这事根本解释不了,可又不愿认错,只好站那儿硬撑着,寻思着对策。最后,她灵机一动,楞说是自己不够细心把秤星看错了。

“不小心看错秤?哼,骗鬼呀你。”这位阿婆不依不饶,颤抖着用手指着陈素英的鼻尖,气愤地骂道:“你是一个奸商贩子。短我老太婆的秤头,不得好死呀,你……”

此时,陈素英无话可说。何秋霖也不想跟她多废话了,先勒令陈素英补回克扣阿婆斤两的钱数,并当面赔礼道歉,又转过头来好言好语地宽慰这位阿婆,说是一定会严肃处理此事的。阿婆总算吐出胸中一口恶气,这才满意地拎着东西离开工商所。

“何干部,我给她赔礼道歉了,也补回了她的钱,”陈素英装出一副十分恭敬的样子,对何秋霖捧着笑脸,小心翼翼地问道:“我也可以走了吧,我那摊挡上还要做买卖呢。”

一直以来,工商所对个体户的管理还是以教肓为主导的,并非是一犯错误就给予重罚。买卖当中,如果个体商贩不经意地犯一、两次短斤少两的差错,市管员一般都是让个体户给顾客赔礼道歉和补足斤两之后,说服教育一番也就算了。可陈素英已是一个经常光临工商所的“老常客”了。据说她给人秤肉时,看着一把秤尾高起似称足斤两了,等东西一到了顾客手中就硬是不够份量,谁也不知道她从那儿学来的这一*虚作假的手法。半年之中,何秋霖就对她教育和处理过十多次了,而每一次对她的罚款也在不断提高,从几块钱升到了罚款二、三十块钱。没想到,她照样是我行我素,屡教不改。

“你先别急着回去,”何秋霖不让陈素英走。他搬过一张椅子给她,不紧不慢地说道:“坐吧,我们好好谈谈。”

何秋霖着实有些纳闷:这市场上缺斤少两的行为,为什么就制止不住呢?看来还真要动脑筋换思路,找出一个有效的办法来,让菜市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