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部分 (第2/4页)

批改一回吧。李老师,我终于实现了我当年的理想和您多年来对我的鼓励和期待,我没有给你丢脸,我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名能够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家。您安息吧,我尊敬的语文老师!”

远处,叶丛文下山的身影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了,渐渐地消失在山林暮霭的黛色之中。

近处,这块竖着的墓碑凝神遥望着深邃的天空,似乎还在回忆着曾经的人间故事。

山林中的风一阵接着一阵地迎面吹来,犹如有谁在空中伸出一只手似的,一直在不停地翻动着墓碑前那本书的纸页,哗哗作响……忽然有那么一会儿,山风突然停止了轻柔的呼啸,仿佛已让这人世间的尘埃纷纷落定,也使这块墓碑明明白白地看清楚了这部长篇小说的书名:

《从赤手空拳到亿万富豪》

杂谈一:咦,为什么不更新了?

网上有读者留言询问:咦,为什么不更新了?这个问题让我觉得很尴尬,竟不知如何回答为好。

说起来,不更新的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至今我拿不定主意怎么往下写。凡事如有疑惑之处,往往欲速则不达。所以,便决定把往下写小说的事情先放一放,让自己暂时从小说创作的迷宫中跳出来,从而去做一个悠闲懒散的思想者,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再换另一种视角,尽可能地做到审视和反思这已成的半部小说初稿,再反反复复地咀嚼一番要往下写的故事情节和内容。

实话说来,这本书如果接着往下写,难度将变得越来越大。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这是一部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去真实记录和客观反映这二十多年来社会变迁的长篇小说。创作与改革开放时代戚戚相关的长篇小说,尤其是一件极为不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作品在“人类和社会”的主题思想上要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话,追求长篇小说故事架构宏大所涉及的社会层面自然而然地要去铺开一些必要的情节,因此很难避免去直视一些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丑恶”现象,诸如官场*、权钱交易、黑社会势力、性贿赂等等社会不良现象的描写和揭露。这正是当今绝大多数专业作家视为长篇小说创作中一个难以跨越的禁区。这其中有作品本身无法回避和涉及的“歌颂什么”和“鞭挞什么”的敏感问题,也有当今中国文坛作家群“集体缺钙”的尖锐问题。我在此所说的“缺钙”,指的是如今的作家们多数人都没有视野开阔的社会生活积累和人生经验的“沉淀”,以及严重缺乏一种文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历史责任感。我偶尔到书店里去转悠,发现那些赫然摆在书架上的当代长篇小说,大多是一些在“人类与社会”主题思想上“无关痛痒”的作品。以央视近来热播的情感大剧《金婚》为例,我们所经历那些年代的烙印只不过成了剧情发展得以延续的“装饰品”,而没完没了“唠叨”的故事情节不过是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的那点事儿。有一天晚上,我打开电视机,无意看到《金婚》的剧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金婚》要写继集。不过,故事内容讲得将是另一双夫妻的那点事儿。闻之,我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儿,赶紧抓起遥控器换台。当然,《金婚》的作者无疑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剧作家,但这却让我想起了唐代的“回字诗”。能够创作出一首可以顺着念、也可倒着读通的“五言”或“七律”,其文学技巧上的高难度可想而知,其人必须熟知音韵的平仄、字义的表达和格式的要求,理应称之为唐代诗人当中的“佼佼者”。殊不知,唐代诗人王之涣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绝句传名于后世,而那些曾经创作出多少首“回字诗”的诗人们却都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回头不见了踪迹。其实,我根本无意贬低《金婚》的剧作者在当今社会上所取得的事业成功和文学造诣,只不过非常纳闷的是:在这个风起云涌的社会改革年代里,对中国作家们来说应该是一个“大显身手”和“英雄辈出”的年代,而事实上恰恰相反。为什么中国人的方块字就不能如史诗般地刻录下我们这个时代“沧海变桑田”的历史瞬间,是不是我们那些在中国文坛上曾经雄霸一方的文学巨匠们都一个个逝世完毕了?看来当今中国文坛上已无*人物,于是,便轮到我等无名之卒粉墨登场,网络上才有了这半部待续的长篇小说。不过,这书要继续往下写,也很难。

其二,我并非专业作家,充其量也就是个文学爱好者。众所皆知,大凡作家皆要“以文立身”、“以作品说话”。2005年开始构思这部小说之前,我对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创作形式皆毫不沾边,甚至于在这近二十年里,我肯定自己没有从头到尾地读完过一部长篇小说,更别提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