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 (第2/4页)

的突围,杜氏首肯,于12月5日晨,杜氏召集各兵团司令官会商作战方策,决议各兵团以军或师为单位就地突围,各自相机行动,分向信阳、潢川间集合,再作后图,并决定于是日夜间,依杜氏电话开始行动,议甫定,忽报孙兵团正面被突破,孙遂先行离去,杜邱两人即召各军长研究实施突围之技术问题,此时邱氏意忽中变,反对突围,力主拼战到底,以死殉国,杜氏决心动摇,竟罢突围之议,苦撑至1月9日,全军覆灭,邱氏实践殉国之言,蹈亡,余曾挽以联云:“雪夜困重围,不用吾谋,公有决心拼一死;云天怀旧雨,更伤国事,我余热泪洒千行。”(《如此一生》,《传记文学》杂志总第138、139号,1973年出版)

三天后的12月8日,舒适存被派从包围圈乘战机起飞,往南京请示机宜。次日即偕同空军指挥官飞临陈官庄,决定空投粮弹。随后的十几天中,天气骤变,大雪纷飞,阴霾蔽天,无法空投,官兵饥疲已极,民间粮食,无可搜括,军中马匹,宰食已尽,解放军重兵全线收缩包围圈,伤亡惨重,粮弹俱尽,杜氏自杀被阻,邱清泉阵亡成仁,所谓徐蚌会战,遂告终了。

舒适存做了一辈子的幕僚,是一个实战经验极为丰富的军中高级智囊。他以极为深邃的战略眼光、极为周密稳健的考量成就了许多战役的胜利。他的生涯连贯旧式军队和转型后的现代部队,人生经历坎坷,饱受战火熏陶。他的战策,往往以周密、妥帖、有效而著称。徐蚌大战,最后关头的幕僚作业,充溢风雪凄紧的心头滋味。然而,不得不发“吾谋不用”之叹,战局是如此的不可逆转,其悲凉苦涩可想而知。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参谋生涯的最后作业(2)

青少年时期的经历

舒适存是湖南平江人,生于耕读之家。其父好读书,以幕游遍国中。他8岁入塾受书,地方上有名的几位老师,先后教授他国文。10岁前,已读完《毛诗》和《四书》,其中名篇并能背诵,19岁受聘任梧桐山下观音堂初级小学教员一年,弱冠之年,结束农村生活,投笔从军。

关于孩提时代,他的回忆充满怅惘的怀念:“童年生活,最堪回忆。农村经济,自给自足,无所谓洋货,民风淳朴而自由,没有身份证,也没有户口簿,买田架屋,娶妻生子,出外旅行,无须申报,儿童没有恶性补习,也没有升学竞争。”

少年时,曾借同乡好友家中的《孙子十家注》手抄一遍,爱不忍释,读唐诗尤喜边塞诗篇。

此时袁世凯死去不久,国内军阀横行,他到长沙后,进入赵恒惕部队当兵。因为蔡松坡与黄克强同时逝世,被派参加国葬蔡松坡先生的仪仗。他记得灵官渡的牌楼联语是“四海同悲,伯仲勋名怀击楫;万方多难,苍茫风雨泣同舟”,深深打动其心灵。

此时湘军和北洋系的北方部队混战。在湘北拉开阵势,忽传敌人的包围来了,大家一齐跑下山来,到底有无敌人,只有天晓得,队伍乱糟糟地在山径里徘徊,有的跑到老百姓家里去休息,有一位姓李的排长,他竟毫不知耻地从一个稻草埋里爬出来,他以为这样就叫打仗,未免太笑话了……当时各部队打来打去,他觉出很多儿戏般的可笑之处,工兵配备、工事情形,情报搜集、部队联络统统都很幼稚到可笑的地步。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他所在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四军,在安徽、江苏追歼孙传芳部,取得上佳成绩。旋因津浦战况逆转,奉命南撤,由浦口渡江。龙潭之役,他担任釆石矶、马鞍山一带江防,以上各役,均顺利达成任务。

第四十四军一度解散,他回平江暂住,看到兵燹之余的湖南农村,一片混乱死寂的萧条惨状。辗转乱局中,他曾两次面临被地方武装杀头的危险,辗转入赣,他想父仇未报,徒死无益,只得隐忍苟活,所幸皆能化险为夷。1932年,被派车送至南昌行营,蒋先生特别召见,温语慰勉,奉派为南昌行营少将参议,从此开始幕僚生涯。

幕僚生涯的起步

舒适存由贺国光、陈诚签请送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进京参加考试。他以为必无考取之理,到了考场,国文试题是:“大同之说,出于礼运,国父祖述其说,然必先以三*义建立民国,其故安在?”他的作文就由四书五经说到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民权与民生观念的如何落实,此外战术与史地各科,均能对付,竟以第二名录取,喜出望外,从此奠定了他服务军旅的基础。这是1934年的事。

抗战军兴,舒适存被派充陆军第二师参谋长,即往保定报到。第二师师长为郑洞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