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 (第2/4页)

速投入有效兵力,而且可对目标实施纵深打击,再者为了具备更强的自我保护和攻击能力,他们训练部队实际上是在按照不断自动升级的方式在打造,迅速凝聚战斗力的能力大大提升。将速度与火力结合,具备多种用途和灵活性,而集中体现的强大火力,同时也能赢得时间。

速度与火力,速度与打击力,像针灸一样,在经脉的要冲点穴。辛、蒋二人的快马突击队观念和战车集中运用观念极为神似;两人后半生同样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情景下努力;同样远离了家乡;同样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两人的著述和实践,同样包含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直觉与判断力的获得,灵感只光顾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他们都在从事研究如何采取有效手段阻断战争。战争的罪孽不可饶恕,他们都以兵凶战危为戒,不喜欢战争,尤其反对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但他俩作为一流的参谋指挥人才,虽竭力反对战争,却绝不是害怕战争。他们亦保持这样的态度:化解可能发生的战端,消弭酝酿着的战事,制止行将发生的战争,扑灭已经点燃的战火。

辛弃疾、蒋纬国都不喜欢人海战术。辛弃疾的意思是,建立多支来去迅猛的特种部队,避免大兵团的一旦败绩就不可收拾的局面。而且,即使对方以大型野战部队进攻,也可利用多支战力强劲的特种部队将其分割、截击,再予以击溃或逐次消灭。他的军事变革思想,包括战争指导思想、作战样式、武器装备、编制体制等,都很有新意,新军事变革意味着对旧作战方式的完全抛弃。这和今天的军事格局,颇有神似的地方。

战争,关乎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近日世界的军事格局,是以信息化为核心,信息化又以机械化为基础,所以,生来就是机械化兵种的海空军等占尽先机,而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的陆军则是军事变革的重点对象。美国陆军在世界上率先进行了师改旅试验,确定实行模块化小型陆军的改革思路,在师改旅之后,又进行旅辖营的试验,要点即是编制的缩小。同时就战术而言,则大量使用小股特种部队,实施实地侦察或截击,通过召唤飞机和巡航导弹攻击目标,达成以前陆军大部队从事的任务。除美国外,英国、德国军队也相继做陆军小型化、多能化的试验,并取得良效。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18)

蒋纬国提出要向1917年告别,就是要以机动性转变整个的作战观念。

因为在1917年之后,英国领悟到战车必须保证其速度和机动性,战车逐渐脱离步兵,发挥其战场的机动性。另一方面,战车的火力也只有在机动的运用下才能发挥,所谓机动就是主动争取一个新的位置,可以在新的位置上制敌,从而产生奇袭的功效。

关山之固,不如工事之坚;工事之坚,不如兵器之利;兵器之利,不如训练之精,此固非绝对正确,但归结于精炼一点,对一般部队而言,允称至当。辛弃疾悉心办理马政,从根底上建立强劲的骑兵特战部队,他可以说是古代的闪击战巨子。目的是在马上就能战斗,实施突袭。现代德国闪电战的主人——古德里安,瞩目机械化之际,德军的运输连尚未机械化,仅仅是摩托化,摩托化与机械化都讲求快速,但是摩托化的战斗兵要下车以后才能战斗,而机械化之兵员在战车上就可以射击,发挥的效果、空间都很大。这和古代的闪击战也属质地相似而形貌不同而已。

中国政府军,向来不善野战,即野战往往表现不佳,吕思勉先生《中国文化史》尝谓,中国军队强悍的,亦多只能取守势。野战时总是失利时居多。明时松山会战如是,清时绿营之于太平天国前期攻击亦如是。

雷海宗教授也有类似的观点。即中国部队汉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多依赖羌胡兵支撑,自身一盘散沙,当野战之际不能凝聚为一个坚强的有机体。挽救危机,只能靠乱世和英雄,这些人一死,悲剧就降临了。

在辛弃疾、蒋纬国那里,把速度强调到了极端,它像一道锐光,突破了夜行人的障碍;它像一把利刃,拿准节点势如破竹。这在其潜意识里、在事实上,恰是对中国历来野战长期示弱、长期失利的一种反拨,一种破解。

辛弃疾、蒋纬国各自的成年时代均面临家国莫大的危机,掣肘太多,牵制太多。但即使这样的悲凉局面之下,只要有杰出的头脑的幕僚式人才得以实践其谋略,也不是完全不能作为的。

只不过,形势太难为他们了。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做总结时,谈及两个原则:其一,在行动时对于目的和兵力都必须尽量保持集中;其二,在行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