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想去瑞士?”

“我为什么要去?”

“他们会给你吃苦头的。”

“他们会给每个人吃苦头,”托马斯挥了挥手。“你呢?你能住在国外吗?”

“为什么不能?”

“你一直在外面冒死救国,这会儿说到离开,又这样无所谓?”

“现在杜布切克回来了,情况变了。”特丽莎说。

这倒是真的:她的兴奋感只延续了一个星期,那时国家的头面人物象罪犯一样被俄国军

队带走了,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哪儿,人人都为他们的性命担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如酒精醉了

大家。这是一种如醉如狂的怨恨。捷克的城镇上贴满了成千上万的大宇报,有讽刺小品,格

言,诗歌,以及画片,都冲着勃列日列夫和他的士兵们而来。把他们嘲弄成马戏团的无知小

丑。可是没有不散的宴席,就在与此同时,俄国逼迫捷克代表在莫斯科签定了妥协文件。杜

布切克和代表们回到布拉格。他在电台作了演说。六天的监禁生活使他萎靡不堪,简直说不

出话来,结结巴巴,不时喘气,讲一句要停老半天,有时长达三十秒钟。

这个妥协使国家幸免了最糟的结果:即人人惧怕的死刑和大规模地流放西伯利亚。可有

一点是清楚的:这个国家不得不向征服者卑躬屈膝,来日方长,它将永远结结巴巴,苟延残

喘,如亚力山大。杜布切克。狂欢完了,接下来是日复一日的耻辱。

特丽莎向托马斯解释了这一切。他知道,这是真的;但他也知道除此之外的另一个原

因,亦即她要离开布拉格的真正原因:她以前从未真正感受过快乐。

那些天里,她穿行于布技格的街道,拍摄侵略军的照片,面对种种危险,这算是她一生

中的最佳时刻。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她才享受了少许几个欢乐的夜晚,梦中的电视连续剧

才得以中断。俄国人用坦克给她带来了心理平衡。可现在,狂欢过去了,她重新害怕黑夜,

希望逃离黑夜。她已经明白,只有在某些条件下,她才能感到自己的强健和充实。她期望浪

迹天涯,到别的地方寻找这一些条件。

“萨宾娜已经移居瑞士了,你不在意吧?”托马斯问。

“日内瓦不是苏黎世,”特丽莎说,“她在那儿,困难会比在布拉格少得多。”

一个渴望离开热土旧地的人是一个不幸的人。因此托马斯同意了特丽莎移居的要求,就

象被告接受了判决。一天,他和特丽莎,还有卡列宁,发现他们已置身于瑞士最大的城市

里。

?? 13

他为空空的公寓买了一张床(他还没有钱添置其它),并以一个四十岁男人的狂热,全力

以赴地投入工作,开始了新生活。

他打了几个电话到日内瓦。俄国入侵一周之后,那里碰巧举办了萨宾娜的作品展览。她

在日内瓦的赞助人出于对她弱小祖国的同情,买下了她的全部作品。

“多亏了俄国人,我才成了阔太太。”她说着,在电话里笑起来。她请托马斯去看她的

新画室,并向他保证,这间画室与他所熟悉的布拉格那间差别不大。

他不是仅仅因为高兴过分而不能去见她,而是在特丽莎面前找不到离家外出的借口。于

是,萨宾娜到苏黎世来了,使在旅馆里,托马斯下班后去见她。他先从旅客登记处给她打电

话,然后上楼。她开门时,头上戴着一顶黑色圆顶札帽,身上除了短三角裤和乳罩以外什么

也没穿,露出了美丽的长腿。脑站在那儿凝视着他,不动,也无任何言语。托马斯也一样。

突然,他意识到自己深深地震动了,从她头上取下礼帽放在旁边的桌子上。他们一声不响地

开始做爱。

从旅馆里回家来(现在家里已有了桌子,椅子,沙发与地毯),他高兴地想到,他肩负这

种生活就象蜗牛肩负着自己的房子。特丽莎与萨宾娜代表着他生活的两极,互相排斥不可调

和,然而都不可少。

但事实是,如果他每到一处都带着这样的生命支撑体系,象带着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那

么这意昧着特丽莎还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