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打滚;我们也曾作为公社的小社员,帮助大人们干活。

为了欢迎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象南镇公社的其它大队一样,南海大队也建立了知青点,统一安排的知青们的食宿。知青点建有三排平房,建有厨房,有专人为他们做饭,粮食实行特供,细粮多、粗粮少,也算国家对知青们的特殊照顾。

说完了队里那点事,再说说家里那点事。每户社员家里都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宅院,占地不过四、五分,多的也不过一亩。院子里一般建有三间或五间北正房,土坯房居多。只有土改时从地主家分得的房子才是砖包土的大瓦房。

正房西侧,一般建有西厢房,存放杂物。人口多的家庭也住人。有条件的家庭还建有东厢房。西厢房的南侧,依次向南排开的是猪圈、鸡圈和厕所。

为了解决吃菜问题,每家院子的南侧都辟有菜园,随季节种植各种时令蔬菜,如西红柿、黄瓜、白菜、豆角、辣椒等,也有种植烟叶的。一般可以满足一家日常生活所需。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劳动以人工耕作为主,畜力助耕,机械很少。

农活都是要命的力气活,因为节气不等人,必须抢、必须战,才能保证颗粒归仓,即使壮劳力也吃不消。诸如割麦、割稻、掰玉米、砍棒秸等。农民一年忙到头,基本上没有空闲时间。即使冬天,还要忙积肥;即使阴天下雨,还要组织政治学习。

14、引言之饮食写真

每年的年初到岁尾,农民养猪、起圈、积肥(与麦秸、柴草混合)、耕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收割、脱粒、扬场、仓储紧密衔接,一环扣一环,一点耽误不得。

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种植水稻、蔬菜前,还要先育秧、后插秧。对于玉米收获,还有一个先掰棒子后砍秸的过程。上述农活没有一件让人感到轻松、愉快。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农民一天劳作的真实写照。一年中最忙碌的要数三夏和三秋。为了不误农时、保证丰收的成果粒粒归仓,老百姓年年夏秋要‘战三夏、抢三秋’,与天斗、与地斗,虎口夺粮。

当时,南海大队老百姓一日三餐的主食是玉米、高粱、红薯等粗粮,大米、白面等细粮只有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时才吃。吃菜自己种,有大白菜、土豆、黄瓜、茄子、辣椒、萝卜等。菜少油、少荤腥。

当时的猪肉价格虽然便宜,一斤才几毛钱,但农民收入更少,买不起,一年难得吃上几次。客人来了,一般用炒鸡蛋、炖土鸡招待。 脂肪的补充,主要通过摸野鱼、挖泥鳅、钓青蛙来解决。水乡嘛,自然水多、鱼多、蛙多、泥鳅多。至于家中庭院中圈养的鸡、鸭、猪,主要为了卖钱。富余人家才会杀“年猪”。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加之“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农民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大多数人家都是亏粮、亏钱户。为了填饱肚子,有半年时间以糠菜代粮,有“糠菜半年粮”之说。

春夏秋三季,大地上植物生长茂盛,可入口的野菜特别多。开春后,万物萌发,人们首先尝到的是柳树芽、花椒芽、杨树叶、杨树吊、榆钱、香椿芽。

榆钱可生吃,可作馅,香椿芽剁碎,用开水焯一下即可食用;食用柳树芽、花椒芽、杨树叶、杨树吊钱,须用开水焯一下,冷水里浸泡一天,去掉苦味,才可凉拌或作馅。

车前子、马齿苋、苋菜、蕨菜等野菜下来后,还是用开水焯后浸泡,加蒜、加盐、加香油凉拌或作馅。至于蒲公英、曲 菜,大多蘸酱生食,有去毒、败火之功效;槐花更是美味佳肴。

此外,院子里、田间地头无处不在的扫帚苗嫩尖也可以当菜吃。老百姓也经常摘蓖麻果腌咸菜吃。总之一句话,只要没毒,老百姓见青就吃。

下面,我向各位介绍一下我的小伙伴。小时候,与我要好的小伙伴很多,有南镇人,也有北镇人。南镇人有钟建、乔、嘉鱼(女)、龚鹏、青锋、慧兰(女)、肖微(女)、郑红(女)、王蓉(女)、白洁(女)、可盈(女)等。

北镇人有徐平、麦乐(女)、周涛、胡戈、陆嫚(女)、杜若、兰心(女)、江男(女)、黑妹(女)、海边、陈中、闻捷(女)等。

我要说明一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的小伙伴北镇人(女)闻捷家的别墅被部队征用后,她即随父母搬到省城居住。 txt小说上传分享

15、引言之闻鸡起舞

当我再次见到闻捷时,是十多年后的北京某大学。此是后话,暂且不表。小伙伴中,苦命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