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 (第1/2页)

《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

《连天烽火》,###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苏锦章,《冀中“五一”反“扫荡”的基本经验》,1990年油印本。

《华北治安强化运动》,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悲惨的战争——我的回忆》,(日)市川幸雄著,中译本,清华大学1990年铅印本。

《反战士兵手记》,中译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

《从帝国军人到反战勇士》,中译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日本人的集团心理》,(日)入谷敏男著,中译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崔希哲,《冀中七分区敌伪概况介绍》,打印稿。

《深县志》,深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血色冀中》,李秉新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尾声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这恐怕是当时延安最令人关注的大事了。至于敌后某个根据地遭到敌人“扫荡”的消息,就如同今天我们看新闻看到中东某地又发生流血冲突一样,已不能令人感到意外和震惊了。

1942年6月4日,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战败,太平洋战场的天平,开始向盟国一边倾斜。1942年6月下旬,日华北方面军向大本营报告,“五一”大“扫荡”,使“冀中军区受到歼灭性的打击。”大约在同一时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向中共北方局提交报告,认为冀中“五一”反“扫荡”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对敌“扫荡”严重性估计不足,主力部队在中心区未充分散开以及地道斗争未充分开展起来。

1943年8月,冀中军区撤销。吕正操率转移到路西的原冀中军区6个主力团开赴晋西北,任晋绥军区司令员。

1944年11月24日,冈村宁次被任命为日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他的部下吹捧说,“从洞晓地形、民情来说”,冈村宁次“不愧为真正的中国通。”“最后成为百万中国派遣军的总司令官,乃是理所当然。可惜为时过晚,实为遗憾。”3天后,27日,新任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离开路西慈家台村,迎着飞舞的雪花,走下山岗,去冀中赴任。过路后,来接应他的人赶来一辆牛车,对穿着便衣的杨成武说:“司令员,上车吧!”于是,新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就穿着土布褂子,坐上牛车。担任警卫的战士,都化装成出门的百姓,步行跟在后面,紧张地望着四周,警惕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

1945年5月2日,斯大林宣布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

1949年1月,冈村宁次被国民党上海军事法庭宣判无罪,不久归国。同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政权。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揭幕典礼在北京举行。

1962年4月,冈村宁次的儿子冈村忠正暴病而死。这件事对已78岁的冈村宁次打击很大。用中国人的老话讲,这叫报应。

1966年,冈村宁次在日本病死。同年,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吕正操、杨成武等人均被打倒,一大批当年从“五一”大“扫荡”中九死一生幸存下来的老干部亦被打倒,其中一些人含冤而死。

1971年9月,日本天皇战后首次出访欧洲。在英国,天皇栽的杉树被砍倒。群众手持写有“白白死了怎么行?”“被日军俘虏而死了”等标语牌到机场“迎接”。伊丽莎白女王的态度也意外地冷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市,遇到手持“我的爸爸在哪里?还我爸爸”标语牌的群众。在西德波恩,群众举行了反对天皇访德的示威游行,人们对天皇的车子投掷鸡蛋,有人高叫:“勇敢的希特勒!”

1999年,北京焦庄户修整一新的地道战遗址。前来参观的小学生钻上爬下,兴奋得不亚于逛了一次魔幻历险洞。同年阅报,知悉日本某部门负担往返机票,鼓励新婚夫妇前往当年日军“玉碎”的某岛旅行结婚。

2005年3月,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要求中国改善在历史问题上的反日教育。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说,我们对日方上述言论感到惊讶和不满。日方指责中国在历史问题上进行反日教育是毫无道理的。

2005年4月,日本文部省正式批准美化侵略、歪曲史实的《新历史教科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