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观世界最终只能服从于客观世界,而且最终决定于客观世界。

2.

——认知只能对应特定的主体,主体只能对应特定的认知。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不一样的。女性的视野较男性广,因而可以轻易的看到男性以同样姿势看不到的情况。同样的食品有人认为刚好,有人认为偏咸,有人则认为太淡,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各不相同。由于脸形的不同,比如说鼻子的大小高低不同,或者视力的先天差异或者由于其他生而具有的不同,同样的东西同样的世界在每个人眼中都不相同。可以回忆一下,儿童时期的世界和成年后的世界是多么的不同,仅仅由于长高、长大而使我们在成年后惊讶的发现童年时期所见到的东西竟是现在这般。年幼时的很多高大伟岸神奇壮观的东西在成年后的我们眼中是那么平凡不过,时过境迁,一切都不一样了。

同样的差异存在于各种人、每个人之间。这先天影响我们的判断。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无一不以感官为基础,而主观世界的差异无一不由并非主观世界所能决定的差异而来。

每个人的主观世界各不相同,但这绝不是因为人的主观世界本身有什么差异——如果所谓主观世界是存在的话。主观世界的任何差异都可归因于主观世界自身之外的因素,而绝对无法归因于主观世界自身。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分享许多共同之处并不能代表主观世界是可以相互交流和融合,而只能说明促成各自主观世界的因素曾经有过许多一致。

例如佛教“佛在心中”的观点。这人待人接物忠厚善良,心中有佛,看人便也像佛;而待人刻薄算计,心中有污垢,看人便也有污垢。而品格的差异,又是像男女差异一样是由身体差异而来。因而意识的个体差异,实在是因为个体本身之间的差异而来。

文化震惊不但与外国/外地/外族人的初期交流中体验强烈,就是在国外生活了数十年,也依然能不时的体味到文化差异的冲击。个体在特定生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意识世界只服从建立起它的这个特定的基础,因而文化差异即便在生活于异乡几十年后仍然能震撼心灵也就可以理解了。

英谚云“IT IS ALWAYS SAID THAN DONE”,汉语口头禅也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知易行难的原因在于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此时此地,意识世界也只是以此时此地为条件和范围,超过了时间和地点,意识世界的内容便大不相同了。所以一个以观者或想像者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远远不能符合作为行者和实践者的环境,二者角度不同,环境、时间等形成意识世界的结论的一切前提皆不同,因此前者得出的结论远远不能适应后者的情况。即知易行难。

每个人都可以从一件事中发现不同的东西,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视角。

这是因为所有事物都有无限多的视角可以提供,而之所以如此,则是因为这个世界是不可知的。对于人这种具有多种先天局限的生物而言,它所生活的环境永远存在未知的东西,它所知道的东西永远只是部分。世界可以被人无限发现,每一种认知都具有局限性,都是相对的(真理永远是不确定的,无法把握真理)。意识世界的作用仅仅在于维持主体的既有良好,而不在于反映真理。

因而说人具有主观能力似乎是句废话。然而我想说的事实却是,短时间内产生的判断、选择和深思熟虑、丝丝入扣的推理、分析一样,都不是主观世界运作的结果,而是人体在生存过程中形成并固化下来的各不相同的道路的反映。一个人能迅速对一个问题形成独立判断,与其说是主观世界的独立和成熟,毋宁说是表明这种生存道路的独立和成熟。

——所有这些差异都是因为主体所处环境不同,形成的认知难免不同。一种认知只适合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认知只是为主体并且只是为当前的主体服务,这就是所有认知的局限,也是上述所有差别的原因。

四.语言问题、历史问题与科学问题

1.语言问题

我把作为意识世界交流工具的语言在不同主体使用过程中难以弥合的微妙差别称为语言问题,它很好的体现了意识世界在众多相似之处掩盖下的巨大裂痕。

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言上,一种语言对某些事物的描绘非常丰富,同样的事物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则显得很贫瘠,对声音、气味的描述,每一种语言都较对颜色的描述贫乏的多……这些使语言在交流过程中无法实现精确。同样一个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