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4页)

本流动的冲击、国际商品市场变化等外因对开放国的金融经济体系风险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开放资本项目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国内企业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较好,资本市场监管充分、信息透明,银行业健康状况良好,货币和财政基本面稳健、有弹性的汇率制度,以及合理的国际收支等等。对越南来说,在监管体系和国内金融体系还不健全,证券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就放松了资本项目,虽然为吸引国外资金、服务国内经济建设争取了时间,但也相对削弱了政府监管部门宏观调控和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控的能力。在对金融资产价值创造的内在需求还不明了的时候,在尚无能力对资产交易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的时候,贸然打开外资流入的闸门,资金由于其内在的逐利性,必然倾向于流入容易滋生资产泡沫的部门,无意中鼓励了对资产膨胀的推动与预期,引发短期投机行为,快进快出的资金会把整个体系击得千疮百孔。只要东道国的证券市场、外汇市场还存在监管措施与制度方面的缺陷,就会不断有国外投机资金进场利用制度漏洞谋取利益,给市场带来安全隐患。越南证券市场需要引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金融管理理念,甚至收紧证券市场交易的口子,防范国外资金通过非正常途径曲线进出证券市场带来的冲击。

不管是尚未结束的次贷危机,发生在约十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二十年前的日本经济危机,都显示出伴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外来力量给发展中国家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难以掌控。随着部分发达国家应对其自身危机的手段不断完善,随着国际游资力量的不断膨胀,形成了一股庞大的、随时可能给我们带来威胁的潜藏力量。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光会扫“自家门前雪”已经不足以保证本国的经济安全,而要更多地关注他人的“瓦上霜”。回顾几次经济危机的进程,我们发现即使自身经济没有问题或者问题很小,也可能会因为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外势力的冲击而被放大,从小小的细流变成洪水猛兽。

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游戏中的求生准则:对金融开放要有清醒的头脑。只要没有足够的能力、不到合适的时机,就必须顶住来自发达国家的和来自国内利益集团的双重压力,不可轻易放开资本项目。与“玩儿”了几百年金融的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能力实在相差太远,就像大人和小孩子摔跤,实质上没有“平等”可言,这时候我们必须依靠一些“护具”,只有随着慢慢个头长大、长结实了,才能逐步拿掉护具跟对手角力。

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必须走循序渐进的路子。只有当整个金融体系相对健全,银行等金融机构抵御风险和转嫁风险的能力足够强,对资本项目拥有足够的控制力和监管能力的时候,才能够放开资本项目,同时还不要忘记政府有监控市场状况和在极端情况下及时出手稳定市场的义务。放开资本项目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一般来说是先开放资本流入,再开放资本流出;先开放FDI,再开放直接投资;先开放债权投资,再开放股票投资和衍生品投资,如此等等。

或许有人会怀疑,这样做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不,国际经济金融竞争与合作的实质早已不是表面上的规则和国际协议所能完全刻画的,今天的国际金融市场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和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掌握了“话语权”。如果人们被“合作共赢”的甜言蜜语和温情脉脉的面纱所迷惑,就难以防范藏在利益诉求背后的利爪锐齿。在这个市场上,机遇来临的时候,危险也常常不期而至。为此,发展中国家要扩大开放,就必须同步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一旦二者不同步,就有可能带来风险或影响发展速度。这就像夏天的时候要打开窗子通风,同时也要贴上窗纱:如果开放步伐过快,风险防范跟不上,则必然给风险传导留下了缺口,给金融投机分子与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冲进你的屋子捣乱;如果开放步伐过慢,或者企图彻底消除风险,则无法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从而阻碍经济发展。太快了或者太慢了都不行,只能一步步摸索着前进。

……。(详细内容请见原书,支持正版打击盗版)

及时出手应对有度

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理顺决策机制、作出正确而有效的决策,是“应万变”的能力基础。所谓“应万变”,就是要提高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针对国际收支不平衡、通货膨胀等问题及时决策,制定和坚持科学的战略,将可能出现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说过,在某种程度上,危机就是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