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很快,他的朋友给他打来电话,说帮他的孩子搞到了一个名额,但是,学校要收3万元的赞助费。朋友还说,为了这个名额,他还到处找人说情,“名额难得,要抓紧时间”。

我的这位朋友一时拿不出3万元,只好回信说“孩子不想读重点中学”,放弃了这个“宝贵的名额”。后来,他的孩子进了当地一所不收钱的普通中学,他因此而耿耿于怀,自责没能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我的另外一位朋友,是一位副厅级官员,他的儿子从小就是读的当地最好的学校。上中学后,这个孩子又轻松地进入了当地最好的重点中学,据这位朋友说,为了进这所中学,他花了接近10万元。

他的孩子在这所重点中学读了不到一年,就感到厌倦,因为这所学校“大官的孩子太多”,他感到很失落。无可奈何,这位朋友花费巨资又把孩子转到另外一所重点中学去,这所重点中学“大官的孩子”少一些,更多的是富人家的孩子,可以减轻孩子的“失落感”。

有钱有权就能上好学校,无钱无权就只能上教学质量差的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逐渐被有钱有权的人垄断,无钱无权人家的孩子只能在这些好学校的大门外观望徘徊,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公平可言的。

重点中学这样奇怪的设置,以及不知是谁想出来的“择校费”这样万恶的馊主意,无疑让重点中学这样的优势教育资源成为富人阶层孩子的乐土,而穷人家的孩子只能望而却步。

既然教育公平是让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得到接受教育的相对公平的机会,那么重点中学成为富人家孩子的乐土就是对教育公平的无情嘲讽。有钱就能读重点中学,无钱就只能读普通中学,这是“机会的公平”吗?

中国教育怎么了 公平之忧(6)

我认为,我们应当取消“重点中学”这样奇怪的东西,并对择校费这种万恶的东西痛下杀手,绝不让它存在。好学校不是教育*者们聚敛钱财的场所,更不能成为仅仅是有钱人家孩子出没的地方。绝大多数中小学应当配置相对公平的师资力量和软硬件设施设备,从而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只有起点的公平,才能保障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没有起点的公平,埋没的不仅仅是大批的人才,更会构造出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谈。

中学里面还有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尖子班和普通班,有的地方叫“快班”、“慢班”。这个奇怪的设置,实际上就是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缩小版,其出发点也是人为地在教育起点和过程中设置等级制度,让一部分学生接受较好的教育,对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敷衍了事。从本质上来说,就像重点中学的存在一样,快慢班的设置也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肆意破坏,是对部分学生的人格歧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心理是注定会出现问题的。

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重点中学和快慢班的设置,无疑是对这种权利的极大侵犯,应当给予当头棒喝,立即终止。没有平等就不可能产生和谐,没有和谐就不可能使社会获得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国家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打击择校费,让那些以重点学校的平台牟利的人再也无利可图,这样不但可以遏制教育*,还能让公众恢复对教育公平的信心,让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成为可能,从而消除大部分学生“低等人”的受歧视的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各所学校的良性发展。

事实上,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也是不可能有教育公平的。在少数人占有大部分资源和财富的状态下,实现教育公平只能是梦呓。供养孩子上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农村孩子在上完高中甚至初中后就流向社会,他们不是不愿意读书,他们的家庭已经无力负担他们继续上学——对这些农村孩子来说,这同样是不公平的,他们不但没有过好生活的权利,连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都因为贫困而被剥夺了。

如果绝大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从小看到的都是不平等,从小承受的都是歧视,那么我坚信,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有“公平”存在的。

不再相信“公平”的存在,背信弃义、尔虞我诈、巧取豪夺就会泛滥成灾。

人为设置的歧视性障碍正在践踏教育公平原则,而在歧视性障碍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当然,要让孩子们获得机会均等的教育,这几乎是天方夜谭。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