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2/4页)

有趣,其他三位都是

他的老熟人,他们分别是:当年的老同事高拱,当年的老同学殷士儋,还有当年的老师陈以勤(高考时是他批的卷)。 这四位讲官就此开始了朝夕相处的教学生活,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成为帝国政坛的风云人物。 徐阶本打算让张居正再多磨砺几年,到时再入阁接班,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自己的错误判断,高拱已然占据了优势,必须提前开始行动了。 但当徐阶准备收获自己栽培了十几年的庄稼时,意外发生了。 他惊奇地发现,在张居正这块自留地上,竟然长出了杂草。 杂草的名字叫做高拱。 高拱这个人人如其名,性格高傲且极其难拱,与他同朝为官的人很少能成为他的朋友,因为他不但自负才高,且常常藐视同事和上级,动不动就是一句:你们这帮蠢……

或许你会奇怪,这人自己不蠢吗,群众基础如此之差,怎么还能升官?我告诉你,高先生可不蠢,你要知道,他虽然瞧不起上级同事,却很尊重老板(皇帝)。经常写青词送给嘉靖,且文辞优美,当时的大臣们公认,他写这种马屁文章的水平可排第二(第一名是状元李春芳),徐阶都要靠边站。

更何况,他手里还捏着一个裕王,有如此雄厚的资源,鄙视也罢,骂也罢,你能怎样? 所以他的朋友很少,郭朴算一个,张居正也算一个。 郭朴是他的同乡兼战友,就不多说了,而张居正之所以能成为他的朋友,完全是靠实力。 '1047' 高拱曾经对人说过,满朝文武,除叔大(张居正字叔大)外,尽为无能之辈。 刚到国子监的时候,高拱对自己的这位副手十分不以为然,把张居正当下人使唤,呼来

喝去,人家到底是个副校长,这要换了个人,估计早就闹起来了。

然而张居正一声不吭,只是埋头做事,短短几个月,就把原先无人问津的国子监搞得有声有色。高拱就此对他刮目相看。

几年之后,当两人以裕王讲官身份重逢的时候,高拱已经彻底了解了这个人的学识和器量,于是他第一次放下了架子,每次见到张居正,居然会主动行礼,而且经常找他聊天,交流思想。

久而久之,两人成了要好的朋友,还经常一起相约出去游玩。正是在那次郊游之中,高拱向张居正袒露了自己内心的秘密。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屹立在晨风之中的高拱面对着眼前的江山秀色,感慨万千,对站在身边的张居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以君之材,必成大器,我愿与君共勉,将来入阁为相,匡扶社稷,建立千秋不朽之功业!” 张居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人,然后他走上前去,面对这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坚定地点了点头。 是的,这也正是我的目标。 在那一刻,五十二岁的高拱与三十九岁的张居正结成了联盟,一个雄心万丈,于危难中力挽狂澜、建功立业的志向就此立下。 天下英雄,尽出于我辈! 老谋深算的徐阶很快就发觉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他知道,要指望张居正一边倒,帮他打击高拱,已经不可能了。但高拱在内阁中气焰日渐嚣张,一时之间他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 就在他苦苦思索对策的时候,一个意外事件发生了,遗憾的是,对徐阶而言,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事情是这样的,在当时的朝廷里,有一个叫胡应嘉的言官,话说这位仁兄有一天闲来无事,便干起了本职工作——弹劾,这次他选中的目标是工部副部长李登云。 '1048' 他的本意其实只是骂骂人而已,可问题是他的弹章写得实在太好,没过几天,消息传来,李登云被勒令退休了。 这下子胡应嘉懵了,虽说一篇文章搞倒了一个副部长,也算颇有成就,但问题在于,这位李登云有个亲家,名叫高拱。 完喽,胡应嘉同志这下麻烦了,得罪了高拱,迟早吃不了兜着走,而且他还由路边社得

知,高拱大人对此事极为恼火,准备收拾他。

无奈之下,胡应嘉决定铤而走险,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博。他开始打探消息,准备先下手为强。

很快,他就得知了这样三个消息:首先,嘉靖昀近得了重病,身体很不好。

其次,高拱搬了家,住到了西安门。

昀后,高拱曾把自己西苑值班房的一些私人物品搬回了家,还经常回家住。

这三个情况看上去毫无关系,也无异常,但杀人的血儀却正隐藏其中,胡应嘉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极为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