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1942年,毛泽东读到了这部《永昌演义》的书稿,他大为赞叹,立刻给向他推荐书稿的陕甘宁边区副主席李鼎铭写信,请李鼎铭代他向李建侯致意,并建议李建侯以新历史观点加以改造原著。因为种种原因,李建侯没有完成对作品的“改造”,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书,保存了没有因政治挂帅、领袖意志而改变的原貌。

李建侯笔下的李自成不是《明史》中的贼寇,也不是故老传说中的神明,他把李自成定义为英雄。“李自成本一走卒耳,崛起草泽,战必胜,攻必克,十余年间覆明社稷,南面而王天下……其人不贪财,不好色,光明磊落,有古豪杰风……”

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是经过反思后重建中的时代,这个时代给英雄定义,是经过了漫长的意识形态后,不再盲颂盲从,而要重新追寻英雄本质的时代。八十多年前的李建侯已经做到了,他客观的评述了李自成的作为一个英雄的人格魅力和缺陷,可贵的是他把李自成的对手:崇祯皇帝和多尔衮,也同样定义为英雄,都有大道如青天,而我不得独出的大悲情。

李建侯书写了一个自草莽中跃出,最终千军万马横扫天下的英雄,但全书字里行间折射的是他本人反战的思考:文章伊始出现的是那条著名的 “无定河”,秦汉以来发生过无数战争的古战场,李建侯在此引用了唐人陈陶的诗“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从传主李自成的结局更可见作者的拳拳之心,他写行将就木的李自成与崇祯梦晤、与顺治手谈,他们是昔日的对手,而今渡尽劫波,相逢一笑泯了恩仇。李建侯先生自拟了一首怀古诗为全书收尾:

驿卒当年途已穷,漫将草泽笑英雄。盗铃不学曹公智,掣剑还追汉祖风。

铁骑昔曾排海岳,铜驼今又卧蒿蓬。兴亡转瞬成遗憾,故垒萧萧墓不空。

铜驼,古人置于皇宫门外,西晋学者索靖在天下大乱前对着洛阳宫门的铜驼叹息“会见汝在荆棘中耳?”繁华帝都转眼被战火摧毁,荒烟蔓草。一个群雄鼎立的时代绝对是国家和天下苍生的不幸,每个封建王朝末世都是如此,沉疴杂症并不能随着改朝换代改变,鲁迅先生曾说:“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反思的人不是没有,只是太少,李建侯先生书写“天下狼烟”时的反思,令人肃然。

第一回 陈祖师偈语征先兆 李守忠善念获佳城(1)

话说天下大势,治久则乱,乱久复治。方其治也,则有圣明君相,应景运而生,及其乱也,则有草泽英雄,应劫运而出——此皆天地气数之所推移。与夫河岳精华之所钟毓①,其发现时在数百年之后,其朕兆②或在数百年以前,特非识微见远之士,不可得而预知之、预言之也。

溯自唐祚告终,五代争雄,五十三年之中八易姓氏③。

当时海宇沸腾,民不聊生,时局之纷乱,达于极点,正所谓乱极当治之时了。迨炎宋受禅,天下人心翕然归顺,赵匡胤不烦征战之力,唾手而开三百年宋世江山,这岂是人力所能为哉?

闲言少叙。且说那五代时候,有一位陈抟祖师④,道号希夷先生,他的道行高洁,能知未来休咎。见天下日形纷乱,他便隐居在华山之深处,足迹不履尘世者数十年。及闻陈桥兵变⑤,宋太祖定鼎中州,他遂蹶然而起,鼓掌大笑曰:“天下从此太平矣!”于是托钵下山,云游天下,凡名山大川,无不亲身游览。

一日行至陕西北部,由郦延出上郡,至银州,陡见万山重叠,圆如盔顶,中现大河一道,自北而南,水势湍急,涛声震耳。陈抟看见了此河,不禁搔首流连,喟然叹曰:“蛟龙所窟,必产奇人。此河气象雄奇,七百年间,理合两泄精英。然雄而不秀,浊而不清,其或吴钱楚项⑥之徒欤?遂口占一偈道:

骇浪惊涛里,扶舆造化神,

历年七百载,两度孕奇人。

念毕,遂飘然远去,不知所终。

看官知道,此河究竟叫做何名?

原来此河就是古之所谓圁水⑦。据《水经注》所说,这圁水本出自上郡之白土县⑧,就是现今清平堡的边墙外,向东流入塞内,又东至砖场沟,复流出塞外,经过塞城梁,至三岔河,然后会合众水,由榆林、横山奔流而南,经银州、上郡至清涧,又折而东,方才流入黄河。因其水势汹涌,卷石含沙,河身时东时西,无有定向,因此又得了一个名号——叫做无定河。

这无定河自秦、汉以来,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