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2/4页)

罗寺改称为望京寺。

▲建文帝从云南大理逃到四川宜宾越溪河,隐居于隆兴,死后葬在隆兴的地下塔林(俗称空山,凿空山地而建墓)。甚至传说清康熙帝也曾来到越溪查访建文帝的遗迹。

▲云南武定狮子山,相传建文帝曾在此山正续禅寺驻锡。寺中现有惠帝祠阁,阁内彩塑三尊僧像,中间一尊身披袈裟,背靠龙椅,据说就是建文帝像。像为清康熙初年所造。龛额书〃明惠帝〃三字。阁前对联写道:〃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旧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据说寺内的乾坤双树、龙凤翠柏、月潭潜龙等十余处景物都与建文帝有关。

▲重庆市的龙兴古镇,相传建文帝曾在此地的龙藏寺为僧,〃龙兴〃亦因此而得名。

▲重庆市瓷器口宝轮寺,相传建文帝曾隐居于此。后人因将所在的白岩山改称为龙隐山。宝轮寺也就称为龙隐寺。

▲江西上饶玉山县三清山上有一座三清宫,据说建文帝化名为全真道人詹碧云,曾隐居于此,〃明冶山碧云藏竹之所〃就是建文帝的墓。

还有,既然建文帝没有被烧死,又在各地生活了数十年,留下后代也是可能的。清初人查继佐记载的传说中就有此一说。

查继佐《罪惟录》卷三十二〃建文逸记〃记载说:〃建文帝携一子至浦江郑氏家,后又纳一妾,生四子〃。〃走住福州雷峰寺。三保(即郑和)下洋过之,拜泣于地,为之摩足,帝微嘱三保举事。泣不能对,别去〃。又有传说建文帝逃出宫后,云游四方,晚年隐居于武昌,死后葬在武昌洪山。建文帝改名为让銮,暗喻出让銮舆,子孙便以让为姓。近有让姓后人出示《让氏家谱》,据此推断湖北让姓为建文帝的后代。最近,湖南湘潭锦石何氏族人,同样根据家谱推断其始祖何必华(字汝川)即建文帝,因避难来到湘潭,改姓何氏,于此生息数百年。其实,自称为建文帝之后的,还不止在湖北、湖南。据明史前辈王崇武先生调查,抗战时期,云南〃大理民家仍有以惠帝为鼻祖者〃。

8.疑云重重,难以证实

但这些传说许多都无法证实,或者经不起推敲。就拿《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的工部尚书严震出使交阯,在云南在路遇建文帝后自杀一事来说。永乐时期确有个工部尚书姓严,但他叫严震直,而不叫严震。而且,他是在洪武二十八年由明太祖朱元璋派往交只阯的。严震直于建文年间致仕,永乐年间又被起用,但永乐年间并无出使交阯的事,而是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巡视山西,结果,在走到泽州时病死 。

查继佐《罪惟录》的记载中,关于建文帝出亡的不同说法就有二十三种之多。因为没有确切证据,作为严肃的史学家,查继佐提出〃十六辩〃即〃十六疑〃,对它们一一加以辩驳,全部否定了。

帝子出走何事,而五六十人闻之,后此无一败?疑一。

鬼门可出,水关何必复导?疑二。

金川既启,廷臣惊惧不知所出,在外小臣安敢遽入大内?小臣能入而帝不能出?疑三。

第70节:百折不挠(54)

兵势汹汹此何时?而神乐道士惓惓梦中之言,舣舟待命?疑四。

且二十二人信宿王升处也,疑五。

遯野亦多人,而必以为尽与帝周旋,疑六。

亡名者必诬之以名,疑七。

仲彬家吴,吴之人无踪迹取功名者乎?疑八。

得相聚,疑九。

革诰敕亦早,此系逆案,而邑丞之但身临史氏也,疑十。

既疑仲彬匿帝,必大索,能哂而去之,疑十一。

期襄阳胡遂弗后,疑十二。

一再迹云南,必晤帝,疑十三。

帝既目善冠盖,而万里复走仲彬者再,疑十四。

岂不闻胡濙之出,又奚乎天台?疑十五。

间关晤接,无他言,而琐及所献,疑十六。

面对种种疑问,最后,他说:

按出亡之说,传二十有三,岂无一真?惟传二十有三,乃信无一真也。真则一而已矣。即让皇之谥,本自〃逊国〃二字来。此实录之后,史家不得已,分例〃逊国〃,以与〃靖难〃埓。秉笔者不免说谎,数百世安之。却逊与让之义,犹然为出亡作解也。

查继佐的辩驳是在明亡之后。早在明万历年间,即建文逊国传说甚盛时,时人沈德符就有一番辩驳。他说:

建文帝出亡,当时倘令故臣随行,必立见败露。近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