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桥头堡(一) (第1/2页)

小白历史无国界嘛!

欧美的战争史套用在中国身上,是天经地义的正确性。所以一批又一批的灌水小白们,就根本性的忽略了蒙古马与欧美马种的哪些不同。

他们的眼睛只看到了蒙古马瘦小、低矮,冲击力弱,负重小,等等弱点。映衬的欧美马种,高大、雄健,爆发力强力,冲击速度快,负重强大,等等的无数优点。而将衡量战马是否优秀的另一重要方面:容不容易饲养,耐力长不长久,给完全无视。

于是就在不少人脑海里形成了中国战马,主要是蒙古马种,档次低劣,质量低下,属劣质马种,完全比不上欧美战马,这一‘真理’一样的定论。

……

不可否认,刘暹穿越之初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种观点的影响。但是,人都是进步的,组建骑兵部队以来,蒙古马已经用它们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优秀。

在冲击力、爆发力和负重上,它们确实是比不上欧美马种。可是强大的生存力和优秀的耐力,让它们能完全屹立在军马的巅峰位置。

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保持良好的体力用于行军作战】。

刘暹手中的那批三盟、黑龙江健马,匀速行进下,四个时辰行进百里左右路程,无压力。经过调驯后的蒙古马,更可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有畏惧。

时到今日,刘暹已经完全将自己前世的某些‘知识’抛进大脑的处理器了。那根本就是错误的。

看看捻军的行进速度,看看僧格林沁生命最后阶段那为期数月的持续追击,彻底骑乘化的入疆征伐军,在行进速度可达到什么地步,就可见一番。

事实上,在平原环境下的行进,蒙古马日行50~100公里,能连续进行10余天;短距离骑乘速度记录1600米为2分0.8秒;15.5公里为24分12秒。

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次蒙古马耐力赛,比赛距离为100公里,比赛从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出发到乌尔逊河东岸再返回到阿木古郎镇,比赛从早晨5点开始,冠军马3个小时就完成比赛。1950年,蒙古马中的铁蹄马在当年59公里的那达慕大会上,58分钟就跑到了终点。

2006年6月29日,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举行的全国草原耐力赛,参赛马匹冒雨进行,全程30.5公里。来自呼伦贝尔马主泰马加布的两匹骏马,分别夺走了本次比赛的冠军和亚军。其中的冠军马,30.5公里的全程创造了41分钟的记录,速度达到了44.63公里每小时。

刘暹并不知道蒙古马的这些光辉记录,他手下就算最优秀的那批战马应该也比不上耐力赛和那达慕大会那些参赛马匹的素质,但60分及格总可以了吧?

刘暹如今日行五十里,还是在自家地盘上,根本无一点压力。四月初队伍抵到松潘厅后,军中马群连膘都没见降。

进驻松潘的刘暹所部,迎来了自己在汉地境内的最后一段时间。不久后他们就将从松潘跨入青海了。之后的茫茫前路,藏人、蒙古人、维族人等等,遍布眼前,唯独少了汉人汉迹。

这个时代的大西北,扣除掉甘肃之后,青海、新疆有多少生活着的汉人?

一百万有吗?

五十万有吗?

经历了新疆叛乱的浩劫之后,三十万汉人有吗?

便是刘暹的心,在步入松潘厅的这一刻也是极复杂的。手下官兵,自不用多言。

所以,刘暹虽然知道九寨沟、黄龙两大后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区,都在松潘厅【今阿坝自治州】境内,可他脑子里却从头到尾都没冒出过一丝去瞧瞧的念想。一丝也没!

松潘厅是直隶州,州官五品衔,在刘暹面前不会有半点话语权。

而这地方从后世都是自治州这一点看就清楚,少数民族是很多的。虽然后世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镇都只是那么一说,绝大多数还是汉人占主体成分。但在眼下的时候,松潘厅绝对是汉番杂居。藏族、羌族占据着相当一部分话语权。

知州给征伐军找来的当地向导,汉人只有五人,两成半。剩下的十个是藏人,三个是蒙古人,两个是羌人。

而受刘暹之名邀入州府衙门的十四个大商户中,汉人也只占据了九席,撇开外来商号,本地的汉商更是仅有四人。在当地势力中,都占不到一半席位。

征伐军进驻松潘的第三日,刘暹在州衙花厅里摆下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出席的客人为松潘本地十四家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