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 (第2/4页)

文好,就是李白好,无关于官场。

相反,苏轼的一生。自嘉祐六年(1061年)其出道,应中制科考试,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守孝三年后,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任密州(山东诸城)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任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任湖州知州;同年获罪被贬黄州(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1085年,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杭州知州;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被召回朝,元祐七年(1092)二月,苏轼任颍州太守;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如此种种,李苏相比,李白是诗人,苏轼是“官”人。所以,看李白的好坏,是看他的诗文,而看苏轼的好坏,该看他的官品。苏轼此人,其一生在为官、求官、做官,所以,苏轼的主流是官人,而非诗人。看苏轼的一生,各种头衔,相当繁复,但去除了不能代表他的意愿的副职和虚职外,也就是任湖州知州、杭州知州、扬州知州、定州知州四个实职。而苏轼在这四州当老大时,从官品上看,他是很不合格的。

苏轼在湖州知州任内,到任之时,恰逢湖州久旱不雨,后来又久雨不晴。这湖州,乃水乡。南郊碧浪湖,莲田芙蕖,苏轼是累次泛舟,游赏不厌:“环城三十里,处处皆佳绝,蒲莲浩如海,时见舟一叶”。可就是对水利不放心上:“作堤捍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意思是宁愿闲坐着看河水向东流淌,也不愿开工水利工程。

苏轼不愿从事水利,因为那是劳力伤财的事,他走捷径了,听了佛印神棍的话,对于湖州的先旱后涝,他两度率领僚属、百姓,到弁山脚下的黄龙洞祀求黄龙显灵。这种官,不相信领导,不相信群众,也违背了儒家不信鬼神的原则,不肯脚踏实地的做些实事,而是烧香拜佛,寄托虚妄;像宋徽宗一样,汴京被困,不思战斗,反去烧香。幸好,此时,还非宋徽宗做大,所以,没多久,他苏轼就被朝廷逮进京了。

苏轼在杭州知州任内,主要政绩,也是他一生最能夸口的政绩就是疏浚西湖事了,其实其中是做了不少荒唐事。这些,前文已有阐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苏轼1092年在颍州,仅半年,来去匆匆,没啥政绩,推动了颍州西湖的建设,当然也忘不了颍州苏堤。颍州半年后,苏轼知扬州了。苏轼在扬州也仅半年,苏粉则赞其在扬州时间虽短,但努力革新鼎故,做了几件深得人心的好事,给扬州留下了历史文化,并对之后扬州历史文化的走向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说苏轼为民请命,为农民历年的“积欠”而伤心。

呵呵,苏轼,有门道,历年积欠是前任官吏的“积欠”,一,不干我事;二,用你生事。苏轼一到扬州,就请求朝廷暂时停止催欠,奋笔疾书,写下了《记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使久困之民,稍知一饱之乐。”状文写好后,他担心延误时间,立即命吏卒策马上路,昼夜兼程,送往京城,当时执政大臣以边陲用兵,国家财政紧缺为由,不同意免除“积欠”。扬州附近的几个州瘟疫开始蔓延。有的地方死人不少。苏轼面对现实,心情越加沉重,他不顾政治上可能带来的影响,再次上书,他说:臣访问浙西,饥疫大作,苏湖秀三州,人死过半。有田无人,有人无粮,有粮无种,有种无牛。殍死之余,人为鬼腊。苏轼这篇《再论积欠六事四事札子》揭露了当时农民生活的悲惨状况。一直到七月,皇帝诏书终于传来:“不论新旧,各种积欠一律宽免一年”。苏轼为民请命终于取得成功。虽说各种积欠并没有免除,只是放宽期限一年,但老百姓也可以喘一口气了。苏粉们说,此消息在扬州传开后,老百姓奔走相告,喜形于色。苏轼也很激动,有诗为证:民营吏无德,岁美天有道,诏书免积欠,父老颜色好。

这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