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页)

兵,并解除奉军武装的计划。

但由于芳泽这边对张作霖的工作有所进展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关东军的出兵计划被紧急暂停。

23日,日方又派华北驻军参谋浦登江中佐,到保定去劝说张学良、杨宇霆撤回关内,并要二人进一步劝说张作霖。两人认为,一旦失去日本的战争支持,势在必败,与其狼狈溃败,反不如主动撤退。这样一则保存了实力和东北老家,不至于因北伐军和日本的两面夹击而一败涂地,死无葬身之地。二则还可以获得避免内战、顾全大局的声誉。于是,二人决定撤回关内。

与此同时,虽然日本陆军部、海军部和关东军都主张大举出动关东军解除奉军武装,一举占据东三省,但日本外务省和首相田中权衡中国革命形势和美英干涉形势,认为此举风险难料。见外交方面说服工作取得进展,田中于5月31日正式决定延期出兵。军方对此强烈不满,参谋部作战部长荒木甚至说:“不知还会发生什么事情,作战部将不负责任。”

张作霖非常舍不得好不容易抢到手、坐了还不到一年的“陆海军大元帅”的宝座,但他最终还是在日方和张学良等的劝说下,决定为避免重蹈袁世凯的狼狈结局而主动退回关外。

第一章 三场奇怪的战争·三个狼狈的军阀(32)

关东军炸死了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东北王

6月3日凌晨,张作霖乘专列车从北京返奉,沿途戒备森严。

这一天是张作霖精心挑选的黄道吉日。因为,第二天,也就是预计抵达奉天的当天,将是其子、少帅张学良的生日,这一天被张作霖认为是非常幸运的一天。因为据张学良日后向记者讲述:“听大人们讲,就在我出生时,父亲头一次打了一个胜仗,起了家。”

车到天津,日本顾问町野等下车。行至山海关,黑龙江督军吴俊升专车迎接,并将所乘车厢插入张作霖所在车厢之前。这时又有日本人下车,车上的日本人只剩下仪峨诚也一个人了。

4日凌晨5时20分,列车行至沈阳西北皇姑屯车站的南满路与京奉路交叉口时,突然京奉铁路轨道发生猛烈爆炸,将火车头上的南满铁路桥都炸垮了。专列被炸毁,张作霖重伤,吴俊升被当场炸死。张作霖被闻讯赶来的卫队救回帅府,于当日上午9时30分不治身亡,时年54岁。

第二天,山海关、锦州间的一个车站,又发生了奉军军车脱轨事件。

由于奉军在爆炸现场发现两名不明身份者,在其身上搜出北伐军的信。一时间,到处流传“北伐军的南方便衣队行刺张作霖,并在东北制造暴乱”的说法。

但是,有一个姓王的乞丐向奉军报告说,是日军炸死了张大帅。奉军当局根据他提供的线索,并联系其他线索,很快查明,炸死张作霖的真正幕后凶手的确是日本关东军高层。

原来,关东军高层的出兵计划之所以被否决,最主要原因还不是外务省对张作霖的劝说取得进展,而是日本军政高层担心出兵行动本身的巨大风险:虽然当时北伐军的力量看似有限,但北伐军的斗志十分高昂,中国国内的反日情绪非常高涨,潜在的战斗能力难以预料,如果美英等国又公开支持北伐军统一东三省,一仗下来,结果未必如关东军所想象的那样轻松。日军在出兵西伯利亚时,藐视苏联红军并被击败的惨重教训不得不吸取。

于是,在出兵计划被中止后,关东军方面决定采取刺杀张作霖个人的方式,来以较小的风险来达到出兵行动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同时做了另一手准备:“万一奉军起兵”,“即以张景惠为内应,成立奉天独立军”,建立傀儡政权。

关东军司令官村冈长太郎原打算在北京刺杀张作霖,因担心那里各国耳目太多,不易成功,容易弄巧成拙,参谋长斋藤和高级参谋河本大佐将刺杀计划改为在张作霖返回的路上炸车,具体行动由河本负责。

为确保刺杀成功,关东军派遣了大量特务侦察张作霖的行踪,“把那个家伙退出关外的时间准确地通知我(河本大佐)”。得到列车消息后,在山海关、锦州以东沿线各要地,都派人监视。调动工兵在张作霖归奉列车必经之地皇姑屯车站南满路与京奉路交叉处的满铁桥下预埋了大量黄色炸药。在二百米外的观望台上用电闸控制爆炸。日军还在附近埋伏了一个中队的兵力进行警戒。

其实,在张作霖启程之前,他已经得到日本人可能在铁路沿线及皇姑屯一带行刺的报告,奉军在沿线部署了大量军警。但是,皇姑屯附近老道口一带铁路被日军封锁,不让中国人通行。张作霖认为,这里已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