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2/4页)

军上层为萨摩、长州(现山口县)藩阀盘踞、垄断。1921年10月27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6期毕业生中的“三杰”永田铁山、冈村宁次、小敏四郎三名年轻的少佐,在德国巴登巴登温泉相遇畅谈,感慨当时日本陆军有两大弊端:“其一是人事任命不公,特别是长州阀的专横;其二是封闭在统帅权躯壳内,脱离了国民。因此(军方)必须进一步与国民结合。”他们回国后,成立了陆军大学第15期至第18期阀外少壮派军官组织“二叶会”。在“二叶会”的影响下,陆大第21期至第25期的约10名学生成立了国策研究会,又名“星期四会”。

在刺杀张作霖不久后的1928年11月3日,铃木贞一中佐主持了“星期四会”的第一次###,刚上任的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特地出席会议,并讲解《战争论》。在12月3日的“星期四会”第二次###时,“二叶会”的永田铁三和东条英机等也参加了,并就满蒙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

1929年5月19日,“二叶会”和“星期四会”的40余名大、中、少佐级少壮派军官联合成立“一夕会”,其中包括关东军参谋坂垣征四郎大佐和石原莞尔中佐。“一夕会”是日本少壮派军官间的横向联合,其中没有一个长州籍和宇垣派的阀内军官。

当天的###讨论得出结论:“满蒙问题用外交方式无法解决,必须以军事实力驱逐张学良。为了使人事配置适应此目的,首先要努力向陆军省部的要职转移”。会议决定推举由驻北京武官调任参谋本部第二部(情报)部长的建川美次少将担任顾问。

在这群军官的推动下,武力解决满蒙问题逐渐成为陆军省部主要课长和幕僚的基本信念,并于1929年由日本关东军组成发动“满洲事变”的阴谋集团,组织特务深入东北进行相关侦察。

这时,美国1929年至1932年“大萧条”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使得在1927年刚刚爆发金融危机的日本雪上加霜。在海外拥有大量殖民地的欧洲强国,纷纷通过建立国际经济集团来转移和缓解经济危机压力。日本在海外缺乏自己的经济圈,只好一面千方百计扩大对外出口,一面着重于国内调整。1929年7月上台的滨口内阁提出对内的紧缩财政开支、产业合理化政策,和对外的稳定外汇,振兴出口政策,并于1930年1月取消了黄金出口禁令。

由于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这些政策适得其反。其中,解禁政策导致日本黄金在两个月之内外流亿日元,金融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当年,日本出口较上年减少3%,工矿业生产下跌%,国民名义收入下跌%,大米价格暴跌超过50%,蚕茧价格下跌1/3,均突破纪录。

持久而日趋严重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要引发社会危机。1930年5月的失业人数,日本官方公布的数字达到378515名,但日本《经济学家》杂志推算的当年上半年失业人数为120万至130万,另有社会学权威估计该数字为200万至300万。劳资纠纷从1928年的1021起、涉及101893人,急剧上升到1930年的2289起,191805人。其中,城市的罢工等对抗行为,相应从383起、46672人,上升为906起、81329人。农村的佃农纠纷也同样严重起来。从1928年的1886起,上升为2478起。许多地方出现上学带不起米饭的“缺食儿童”和被父母卖为娼妓的“卖身姑娘”。在日本东北某农村,被卖身的青年女子甚至多达1/2,村公所竟挂起了“卖身商谈所”的招牌。

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又进一步促成政治危机。在城市工人发展工会和共产党的同时,全国农民组会也成立起来,与此同时,地方和军队的极右翼组织、暴力组织也日益活跃。“急进爱国党”、“爱国勤劳党”、“日本爱国者共同斗争协会”、“大日本生产党”等纷纷成立。各式各样的右翼组织、法西斯组织,有着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主张:革新内政、改造国家、排外主义、对外扩张等等,莫衷一是。

也就在这种背景下,1930年9月,驻土耳其武官桥本欣五郎中佐回国,他劝说一些比“一夕会”成员更年轻、也更接近日本中下层社会的中低级军官筹建新组织。与会者对“大陆问题”和“改造国家”问题的轻重缓急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1930年11月14日,同美国签订海军协定,批准“伦敦海军协定”的日本滨口首相在东京被“爱国社”刺杀,不治身亡。桥本欣五郎又组织第二次聚会,宣布成立“樱会”,并决定优先促进国内改革。“樱会”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