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编者序:为什么要推出净雅?(1)

—从一个故事和一句话谈起

编此丛书的缘起故事

1986年,我受日本核能委员会主席、日本政府科学顾问向坊隆之约,去日本科技厅政策研究所工作。每天上下班都坐地铁,看到几乎所有日本人都捧着一本漫画看,下车就丢进垃圾箱。我当时就意识到,漫画是一种传播知识信息很受欢迎的好形式。

1993年,我退休之后在创办《中外管理》杂志的第三年,就迫不及待地借用了连环画形式编辑了“世界著名企业家经营谋略丛书”,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出版八万套,因为老少皆宜,喜闻乐见,所以一销而光。我国经济与企业先辈、时任企业家协会会长袁宝华在此书新闻发布会上曾评价这套丛书是“企业家的精神食粮”。而后,此套丛书获得新闻出版界有代表性的“五个一工程奖”,也是企业管理类第一本获此奖的著作。

这套丛书收集了世界百位著名企业家的经营故事与哲理,唯独没有新中国的企业。当时也想趁热打铁,再编一套“中国企业管理故事系列丛书”,但因当时企业尚缺乏市场经济下的运作经验,时机尚不成熟,只好搁置了。

三年前,我们《中外管理》编辑出版了集故事、哲理、漫画于一身的《管理故事与哲理》一书,很受欢迎,我也常把它送给企业界的朋友,包括海尔CEO张瑞敏。

2003年,美国通用电气前CEO韦尔奇来北京作演讲,很多人花2万元买一张入场券,听这位“世界第一企业家”传经送宝。可是就在这一天,海尔CEO张瑞敏约我去青岛谈海尔的企业管理。据称韦尔奇演讲主办方曾特别邀请张瑞敏前去与韦尔奇对话,可是他拒绝了。我困惑不解。因为张瑞敏十分佩服韦尔奇是人所共知的,佩服他能让百年老店焕发青春,做好、做大,持续高速增长,更可贵之处是他还把这庞大的跨国企业做小、做活,使企业生机勃勃。我与他一见面首先就问张首席这个问题,他笑了:“我看了他的书,了解了他的经营思路。我想,中国足球总踢不好,如果请贝克汉姆来给国家足球队讲它三天三夜,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他简短的两句话一语中的地深刻揭示了企业管理的底蕴和本质,意味深长。果然,这次演讲散场时,不少人感到怅然若失,摇头不止。

事有凑巧,接着我走访了鞍钢集团总裁刘玠院士,热议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当年陷入困境的鞍钢一度从银行贷不出款,甚至到不能给员工发工资,还要向员工借钱买焦炭的困境。他每天回到家里,或到班上,总有不少人等在那里要求解决问题。这些往事不堪回首。可是在刘玠的直接领导下,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将鞍钢改建成一个可以出口钢铁生产技术的世界第八大钢厂。我早前去过鞍钢,印象是到处烟熏火燎,垃圾成堆,一切都被黑色和火光淹没了。而今,鞍钢变成绿色满园、无烟无火、封闭循环的自动化现代钢铁工厂。我不由得问刘玠:“您是靠什么使鞍钢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他大笔一挥为本刊题词回答了我的问题。“实践,是管理之本。”这与张瑞敏的感悟可谓殊途同归,所见略同。

我此时想:实践是什么?是理念探索的过程,这其实就是讲故事、说哲理。

也正是我从海尔回到北京的第二天,海尔文化中心苏芳雯主任与宣传部长就追踪而来,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您送给张首席和杨绵绵总裁的《管理故事与哲理》,他们很感兴趣,能否也请你们给我们编一本《海尔的故事与哲理》?我高兴地接受了这个邀请。于是马上,我们的记者奔赴海尔车间现场系统地学习,也通过《海尔人》周报阅读了解了海尔近30年的成长历程,收获了大量丰富的故事和管理思路。从“厂区不允许大小便”、“砸冰箱”到成为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唯一的中国企业广告主,我们深受感召和自豪。在海尔人精神的鼓舞下,我们与海尔人一起奋战几个月编辑出版了《海尔的故事与哲理》,成为当时介绍海尔经验最畅销的书之一。

袁老一句话指明方向

这种专述管理故事与哲理的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褒奖,还特别要感谢得到了经济界、企业界先辈袁宝华同志的指点,使我们明确了这不只是为一家先进企业出书,介绍其成就思路、经验的一项工作,而是一番持续不断传播普适经验的事业。袁老对我说:“你们的工作主旨,就是要把一家一户的管理经验,变成全国企事业管理的财富。”这就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把为企业出故事书作为一项事业来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