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2/4页)

又是怯怯不安,总感觉到有类似电影、电视剧的“话外音”般的感情提示在耳边响起,告戎自己要尊师要讲信誉,作人、作弟子的信念让他惶惶不安。此刻,他如此地掩蔽身后的“另类”盆景,这其中也还确实有点故事和原由。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六十八

那是多年前,刘晓与朋友一道去闲逛京城很有气名经营古玩旧货的潘家园市场。在众多陶瓷商贩地摊上,他的眼球被一件仿汉代出土祭奠随葬用器的陶制造型器物所吸引,那是件有一尺见方立体的仿汉朝时期民居的陶器,一种古代时民居结构,在民居的上部为住人的居室,房下下部是四四方方矮墙围拢的猪舍,造型建筑物是仿古人陪葬器陶件。抱回家后却找不到摆放处时,突发奇来的灵感使祭器变成了养花作盆景的盆钵。于是创造出另类盆钵里的造景,一种在人文景观造型的盆钵内栽种上小树苗、小草的盆中造景,这盆景的人文氛围着实让他喜欢,在寻思许久后,为这“另类”的盆钵取名为“艺景盆”。他为之命名“艺景盆”是取中国盆景艺术最高境界“意境”的谐音,当然从字面理解为艺术景观盆钵倒也贴切,取“艺景”一词,是借用中国盆景艺术的最高境界“意境”的谐音,艺术的景观造型盆钵简称不就是艺景盆吗。粗制的仿制品陶器由于烧结温度不够的原故,被充作养花用的泥盆耐不住水浸,渐渐多处剥落、坍塌而呈残缺不全,到后来就全没了民居院落的模样。可一下又再难寻到这刘晓心中己形成型与意的器具,爱物的失去令他婉惜不己,确也有了更深切的欲念,再做它几个,几个不同式样的仿古民居花盆。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规律,一件新事物的出现,一种艺术形式或者内容上的创新,都有它偶然与必然的机缘 。看似偶然地发掘一新形式、新技艺,其背后必然有着深厚的积累,经验的、理论的,归纳起来就是该艺术的文化基础 。唯有从基础上,也就是文理上的掌握才会令艺术创作实践得心应手, “学技必先学文” 是清代大文学家剧作家李渔对文艺门类的理念 。俗话讲:一通百通,一通应为文化(文的核心是理,哲理),百通为技艺,也就不难明白:对艺术创作中的所谓独具慧眼,其的背后必是文化意识的驱使。

今天的刘晓,可是又有盆景文化知识又有艺术实践的感性认识,己非等闲之辈,论盆景制作知识他在学院派出身人中排前头的,讲盆景艺术文化理论他是那些公园、苗圃出身花匠师傅们所不及的。他很清楚自己,更清楚自己手中的玩物。他知道艺术创作的几要素是审评一件创新行为的标准,一是“新从心动”,一个艺术创意,一件艺术品的出现,首先是要感动自己,他自觉他已经被自己的作品在时时地感动,一种因被作品所表现出的意境所打动,而由衷地激情涌动;第二是要附合艺术的规律,竞管艺术有上中下品之分,但要不违反该艺术业内周知的原则,有盆有景的盆中造景;第三是技艺要尽可能的完善,反正自己对微型树桩自见过上海大家后,有了自知和自信。想到这些,刘晓倒有了几分轻松甚至飘飘然了,他觉得自己能成,这盆景创新能行。

采风活动中的陶都宜兴之行,无意间成全他的心愿。自豪和成就感驱使刘晓犹豫再三后,最终还是悄悄地将“艺景盆景”搬到了办公室,不无炫耀地向同伴们显摆一番,却又不敢太张扬,原因也不仅是心中那段对余老的隐情。最根本的原因是经过与余老的这次长时间的接触,他对余老太了解了,了解余老对中国盆景那份执着的深爱,对传统盆景艺术的那份守望情怀,他只是不想让老师看到他不喜欢看的东西。在余老眼中的盆中之景是有章法,有传承脉络的艺术,中国的盆景本不应该是这样,传统的盆景艺术,盆是盆、景是景,托架是托架,三位一体或加上题命的四位一体的,共同彰显盆景艺术的整体美、意境美。可这“艺景盆”创造的盆景,却是盆也景、景也盆,盆与景二者浑然一体不可或缺呀,而且反传统的盆景创作习惯,有悖以往盆景制作“依景选盆”的通用“法则”。艺景盆景是在盆钵固有概念下的造景,也就是“依盆造景”而不是依景选盆了。绝对的盆景“另类”了,这样的东西如何面见余老这样的盆景大家,又如何向余老说明解释自己无心且无意的隐情,因秘而不宣会产生的误会?此次与余老对各盆景地方流派与风格的调研活动,让他越发地明了余老对传统中国盆景艺术的传承,充满企盼和特别呵护的那颗炽热的心。他甚至料想到余老师见过这不仑不类的盆景会有什么样评价,更不愿意让余老窥视到他内心深处几度隐匿的心思和作法,更不能因此而伤了余老对自己一向关爱的心,内心阵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