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2/4页)

尽善尽美,溶入创新技艺令作品,内容更时尚、视觉上更抓人眼球,更自然更丰富地赋予了现代意象。艺术创新作品致力于拓展木与石结合发展古老艺术形式,在理论还上升到了“木石良缘”的文化内涵,木与石的结合用传统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说”,木与石相结合是“和”的文化理念,中国人就讲究“和”吗。

从第一件木山盆景作品“读李白《望庐山瀑布》”问世时起,他就痴迷地一发不可收地干了起来。四处寻着古木朽木根,经过洗刷、打磨清理后摆在院中石头上,就会静静地左观右赏、前后俯仰地端详、构思,有时陷入冥想人长时间呆呆地望着前方一动不动,望去犹如一尊雕像似地伫立或端坐,他的样子很让老伴担心,总要上前拍打他,将他“唤醒”。

最近又从海南岛淘来一件双峰式山形的阴沉木,一件有近一米长多起伏的枯树干,千百年水下泥土的腐蚀看上去遍布凸凹孔穴,很有点多峰山型的一块由河底拖上来的古木料。阴沉木在四川等地也被称为乌木,在学术上称为“炭化木”,乌木因罕见且质地特殊,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自古被受人们青睐,民间素有:“纵有财宝一箱,不如乌木半方”之说。阴沉木自明清代已进入“珍宝”范畴,在故宫的乌木艺术品是放在珍宝馆珍藏。阴沉木成因纯属自然界的特殊原因,将古树一下冲入江河湖泊中,历经千百年岁月古树深埋水下造就其姿态万干、万年不腐的枯木精华……阴沉木,在国外被称之为“东方神木”。黑色质坚的物质为一种质地坚硬耐腐蚀其断面乌黑乌黑发光的,而且很细腻、有丝绸般的光泽,日照或灯下有反射光的特殊木头。多为香樟树、楠木、黄柏、槐木等富含树脂的树种,在特殊地理现象如洪水、地震、台风等条件下被石头、泥沙掩盖下沉积在泥石水底下来。在缺氧、高压状态下历经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石化过程成为介于木石之间的植物化石,也可称之:“植物木乃伊”,深藏地下千百年仍身胲完整。阴沉木的质与形,构筑了树之魂、石之神的内核,难以想象二者千万年来其形与态的演变过程和物理、化学的成因。光泽厚重如绸缎、质地细腻如象牙、干姿百态绝无仅有的杈桠交错舞动的造型、一件历经大自然鬼斧神功的“树木乃伊”,“木乃伊”独具的形态、气势、色泽令任何人见过该木后都会永远地记住。

这块在古代河床泥沙、水下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饱经激流冲刷、泥石碾压、鱼啄蟹栖而成遍体孔穴的阴沉木。让余启明体味到苏洵、苏轼三代人建祠堂供奉木山的挚爱心情,人对山的祟拜移情至山形且有山纹理、气韵的木山,是木山文化的由衷祟敬。为了这钟情之物,他不辞辛苦地又是去海南看货、定货,又是办理航运、汽车运的,六十多岁的人了。不过想来也不奇怪,个人爱好也是人一生的缘分,余老对树木、对树的衍生物,一种历经石化过程中的树木的那份执拗挚诚情结,这就盆景世家得以传承的“文化基因”。山形阴沉木的型体与厚重敦实气韵的“诱惑力”,在地下在水里沉寂干百年的树木“精灵”,让他乐此不疲地为之奔波。文化人的天性、一生的树木情结,让这位老人著重个人理想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想往,纯属于个人的精神境界。人是要过物质与精神俱全的生活才行的,才是完整的人生,至于孰在先后,孰更重要,却因人而异。

观察一个人的价值观,会由他的点滴言行清楚地表达出来。众生中,有人重物质享受嗜财如命,有人重精神享受视艺术为生命。在余老记忆中最典型例子当属二战期间赫赫有名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逸事,他在80多岁高龄时为逃避纳粹*,从铁蹄下的维也纳远逃至英国伦敦。逃跑的时候,他全然不顾危及生命地费尽心力拖回两个大箱子。箱中没有他的任何生活品而全部是艺术品,被他视为生命一部分的艺术品,这是一个洞悉人心、明了哲理心理大师的思维与行为。弗洛伊德在工作时,在剖析人精神,在描述人行为的写作时候,在他面前的桌上是一定要堆放一些艺术品和古董什么的,他会面对这些人类思想与历史创造力的产物,时时地发思古幽情,与先人的沟通、交流,让他灵感会源源而来,让他从中汲取了智慧与力量,于是笔下洋洋洒洒起来,这就是他不要衣食,甚至冒死也非得带回这些在战火下百无一用东西不可了。这个故事余老曾多次地讲给女儿听,他只是想告诉她:人一定要有追求,当然女儿很乖,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大学毕业又考取了加拿大的硕士研究生去了多仑多的大学。

余启明如此清楚地记得并感动于这样的故事,全因他心领神会般地读懂了大师的内心世界。余启明也有过让常人以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