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 (第2/4页)

、电子之类的东西,现在肯定是没有办法进行观测的。不过先树立假说,确定物质的名称,积累总结化学反应,对于科学和技术的推动也不容小觑。若是能够通过穷举法进行最优配方的研究,商业价值同样很高。

“同风兄,你我相交莫逆,咸感于心,我可以给你更多的银子,海量的银子。不过你钻研出来的各种器皿、奇物、配方,都得归我。”徐元佐道。

李腾皱了皱眉:“归你?”

“青史仍旧你留名,但是不经我手不能卖给旁人。”徐元佐解释道。

李腾想了想别人也未必能出得起这笔钱,何况先期投入的银钱数量极大,却又没有收益,谁肯来投钱?世人都指望别人挖井自己喝水,徐元佐却肯挖井找水,相比之下实在算得上是仗义了。

“好。”李腾点头应诺。

*

*

求月票,推荐票!

文中六一泥的具体技术参数,以及是否能够比拟后世硅酸盐水泥的问题,请参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琳的《中国古代六一泥之研究》。

*(未完待续。)

三二七 徐元佐初见张江陵

市面上常见的假道士,弄个坛坛罐罐就可以“炼制”金丹了。然而真正的外丹烧炼,起立坛到鼎炉,完全就是一间实验室——徐元佐甚至认出了许多高中时用过的化学实验器皿,只是如今用的是陶瓷器,而后世用的是玻璃器。

李腾想选个僻静点的地方盖庙,但是偏僻的地方势必交通不便。直接影响日常生活和大量药材、工具的运输。光是各种不同用法的鼎炉就有近一百种,又不是随便找个窑就能烧。有些曲颈还特别容易烧坏,一窑不行就得砸了重烧。这些才是李腾化缘的大头,至于庙宇建筑,反倒要求不高。

徐元佐既不懂此时的丹炉鼎釜,也不懂后世的实验器皿。他唯一知道的,就是实验室得光洁明亮通风好。像李腾这种喜欢玩火药的,还得安全牢固远离居民区。这里他不得不吐槽一下大明皇室,竟然将火药局放在紫禁城外两三里远的地方。虽然黑火药威力不算太大,但架不住量大啊!这不是开玩笑么?

在器皿上,李腾不能让步;在场所上,徐元佐不能让步。所以两千两银子果然不够。

“你考虑过去辽东么?”徐元佐问道。

李腾道:“那边是极寒之地,物性懒惰,并非妥善之地。”

徐元佐回忆了一下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好像是跟温度有关系。他道:“主要是你研究炮药这些,似乎在冷的地方更安全吧。”这是常识推导,到也叫徐元佐蒙着了。要在辽东建立暖房技术上并不困难,但是要在江南修个凉房,而且要凉到能够安全地研究火药,那难度就略大了。

李腾想了想。还是道:“江南人物便利,要去辽东也太过偏僻了。”

徐元佐脸一黑:“你自己说要僻静之地……”

李腾的脸色更黑:“那也不能僻静到人迹罕至吧。我从哪儿招徒弟啊!”

“人是有腿的嘛。”徐元佐道:“偷偷跟你说,辽东那边看起来很偏僻吧,日后说不得也会成为一方宝地。”

李腾只是不信。

也不怪李腾没见识,即便后世资讯发达,还有很多人都以为东北是落后荒凉之地。直到把各种经济数据拿出来。他们才会惊讶:原来东北也有城市啊!

东北这块土地,纯粹是被人为抛荒的。这里有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一旦成功开发,就能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成为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东北还有东宁卫,后世改称本溪。以低磷低硫低杂质的露天铁矿闻名,练出来的铁被称为“人参铁”。这种高品质铁矿在中国并不多见,尤其还配有优质焦煤矿,是建立煤铁复合基地的宝地。

这黑土和煤铁。以大明此时的技术完全能够享用。至于大庆油田那种高端货,徐元佐暂时也用不上。

对了,东北还有金矿!

那是晚清时候就能开发的,只要煽动一番,说不定还能形成东北淘金热,那就更能够降低东北的开发难度。

这么好的地方,竟然还有人嫌弃它?

当然,现在东北的确是人迹罕至。国朝初年也曾在辽东设立了州县。但是因为人数实在太少,最终尽数裁撤。将辽东、辽西尽数分与卫所,实行军屯。这项政策是蒙古人走后,汉人进驻东北的国策,只是碍于生产力,直到隆庆年间,东北的汉人也还只有数十万。

数十万人口。一旦在辽沈撒开,仍旧还是地旷人稀的局面。又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