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2/4页)

治资源菲薄,本身尚且趔趄摇摆,他的努力也无非落花流水罢了。

蒋介石晚年的秘书周宏涛*《见证*关键变局》中说:“下午开庭时,甘介侯坐在我的前面,我实在很想狠狠揍他一顿。不过我没有真的这么做,只是在李海痛斥李宗仁绝非代总统时,堆起笑容拍拍甘介侯的背说,这个律师说得很对!甘唯唯诺诺,马上换了座位。4点40分,法官宣布,对于管辖权方面,将于十日提出书面裁定;至于法院监管,则仍维持现状。这是我方的胜利。” 当国民政府在大陆上溃退时期,蒋、李两派人物在美国各自押宝。蒋派专交共和党;李派则专交*党。甘介侯那时身任李宗仁驻美特派员,几乎是李宗仁唯一可以倚重的外交幕僚。但两边讨好的事情究竟不易,后来他在美国上下其手,开罪蒋介石和美国共和党,因此心中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60年代中期,李宗仁秘密策划归国,这时给他写*与其过从甚密的唐德刚,都丝毫不知风声,因为美国联邦调查局要追查李氏与北京之间的搭线人,麦卡锡参议员所搞的白色恐怖,在知识分子之间,余悸犹存,而甘介侯与当年执政的共和党又有前隙,因此惶恐尤甚。

若非身处专制社会,他的竞争应属正常,他瞄准点是国务总理,在战时和大量的*人物相较,他虽知难度,尚心存一丝希望。甘介侯依托缥缈的美援向蒋介石叫板,基础就是虚无缥缈,他的悲剧,根本上就已注定。

高宗武的低姿态

高宗武,他以青年智囊团台柱自居,力倡和平,仿佛遂了他的心愿,从了他的作为,就是和平的正路。其实目光如豆,不知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并不听他的意志指挥。故傅斯年痛骂之。

他是书生从政,兼有学者、公务员身份,故将胡适视为精神领袖。他的作为,颇有自出机杼,自作主张,而期历史在其手上为之旋转的梦想。因此他可算得是一种外交方面专业的国事幕僚。

1937年7月30日,胡适日记:到高宗武家吃午饭,萧同兹、程沧波、裴复恒,此皆南京之三青团矣。谈国事,决定:1。 外交路线不能断,应由高宗武积极负责打通。2。 时机迫切,须政治家担此大任。次日又记,汪精卫找高宗武长谈。

此间,明确了青年智囊团之称呼。

高氏以日本专家自居自负,然其心理也甚搞怪,先埋下了投降的意识,投降要先抢一步,而不愿华北伪政权等抢他的头功。

后来,高宗武在美国对其学生说,我虽姓高,但我的意思却很低,遂得低调俱乐部之名。高氏甚至认为1937年的上海八一三抗战破坏了他的和谈,气急败坏。一个人不审至此,荒谬至此,实属罕见。

高宗武后来赴美,胡适对他颇为关照。傅斯年在重庆闻之,大怒。致信痛斥:“近日高贼宗武常住大使馆,先生本有教无类之心,以为此人有改过之迹,或因是耶?然此贼实为穷凶极恶,以前即知其妄——大有代办外交之势……而汪逆之至于此,皆高逆之拉拢也。至于半路出来,非由天良,乃由不得志,且是政府已大批款买来的。国家此时不将其寸磔,自有不得已之苦衷,先生岂可复以为人类耶?”

傅先生查资料做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大开大阖,斥骂丑类也是不留余地,堪称痛快,大学者究非寻常。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过渡时期的幕僚(1)

樊崧甫计谋

第四次“围剿”江西苏区期间,樊崧甫向蒋介石面呈碉堡战略,这时恰逢庐山军官训练团结业。见蒋先生之前,赵观涛问他,战术进展怎样,樊崧甫答,以碉堡战术最为成功。

他和部下将碉堡照片装订成册,到南昌分送军界首脑。他在进策之前,做了游说工作,根据他的经验,嫡系部队的军头主观性很强,不大听得进意见,加之他又是杂牌军的师长,说话的余地就更少。那些军、师长们,只有先贤的名言,或者美、英、德、日的顾问意见才容易接受。

樊崧甫见到蒋先生后,由另一师长率先陈述意见。他说,红军赤化民众太多,犹如水中鱼,大水中摸鱼,鱼摸不到,摸鱼人反而会被浪涛卷去淹死。蒋先生就问,樊师长,你有没有办法?樊氏答,我们应该改变战略,夺回民众杜绝侥幸。应展开大军建筑碉堡线,逐步跃进,随军构筑公路,接济粮弹,山顶上则建碉楼,如敌方有大队行动,则可了如指掌。

他的这个碉堡战略,平心而论,是很高明的。增援、固守都较有余地,碉堡线是硬据点,如形成包围,则可逐步紧缩。对红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