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部分 (第2/4页)

现在,这个恩赏给了他们极大的期望。

叶春秋到了营中,镇国新军依旧还在操练,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叶春秋背着手,站在校场边上观看,等到正午操练结束,所有人才一拥而上,纷纷来给叶春秋见礼。

叶春秋朝他们一个个颌首,接着探视了伤员,又询问了死去的门生的情况。

建祠堂是不必的,因为尸首要运回他们的乡中去安葬,这是落叶归根,不过朝廷大致会下旨造石坊,对他们进行抚恤。

诸生们的情绪好坏参半,有时为自己击溃了强敌而骄傲自豪,有时又为同袍的死而黯然,叶春秋和他们一起用过了饭,接着便和王守仁到了一边,边喝茶边谈话。

待遇问题,是非要解决不可的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清议站在镇国新军这边,只有如此,陛下的坚持才能尽力减少阻碍。

喝了口茶,王守仁看着叶春秋,叶春秋的伤势应当已经缓解,而他不知道陛下为何会突然有意封新军诸生功名的事。这小皇帝,怎么看都不太靠谱,料来也想不到这个‘妙计’,所以王守仁一直认为,这是叶春秋的主意。

王守仁带着淡淡笑意看着叶春秋,道:“镇国新军诸生若是有了功名,这确实是一步好棋,这对诸生有好处,对镇国新军也有巨大的好处,一群秀才的军马,且不说体面与否,这都足以凌驾于亲军之上了,只是……现在看来……”

叶春秋摇摇头道:“所以我们就要打动别人,功劳,我们是有的,最重要的是说服别人,王兄可知道什么样的言辞最能打动人心吗?”

王守仁看着叶春秋,一时也无法回答,他知道叶春秋总有一些稀奇的想法,所以默不作声。

叶春秋只好自问自答道:“是告诉别人,镇国新军与有功名的读书人都是一样的人,是自己人。只有大家成为荣辱与共的共同体,这件事才可游刃有余。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告诉别人这一点。”

(未完待续。)

第七百零三章:位卑不敢忘忧国(第七更)

王守仁嗫嚅了一下,他觉得叶春秋的话很有道理,就好像你要劝说别人,首先就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一样。可问题在于,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叶春秋看着王守仁深深皱着的眉头,却没有再说什么,他又怎么不知道这里面的难度?但是不管怎样,他都要尽一切的促成此事。

显然,镇国新军的身份问题,对于叶春秋的益处实在太大了,他是这些人的恩师,若是此时叶春秋有近百个弟子,都是生员的身份,这意味着什么?

假若有朝一日,镇国新军再扩编一些人呢?

到了那时,叶春秋这个年轻的恩师,得到的何止是一支军队,更是一支未来的社会中坚组成的力量。

想想看,即便是将来这些门生退伍,马放南山,有了功名,必定是这个世界的顶梁柱,他们自然而然的,会成为社会的栋梁,而叶春秋这个恩师,将来会有多少的徒子徒孙?

孔圣人的儒学能够昌盛,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有七十二个弟子,这七十二弟子学有所成之后,各有几分本事,分散各地去为宣传孔圣人的学说,最后他们的徒子徒孙就如开枝散叶一样越来越多,孔子方才成为了一个屹立千年的神主牌。

叶春秋当然不想去做什么圣人,可是他两世为人,拥有光脑这样的力量,而今也已显达发迹,自然希望去改变这个世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本就是人性,当初叶春秋不过是个庶子,身无功名,所以他需要一次次的通过考试,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如今有了官身,自然希望自己能够照顾到更多的人。

秀才,便是这个王朝的基础统治者,一个秀才固然不算什么大人物,可是一百个、一千个秀才凝聚起来的能量,却足以影响到整个朝堂的走向。

这件事非做不可,而且趁着这一次对鞑靼人压倒性的胜利,叶春秋必须借此机会趁热打铁,否则风头一过,想要促成也不成了。

叶春秋告别了王守仁,因为伤势只是刚好,所以翰林院也体谅他,只是让他在国史馆中暂时先负责整理一下实录,这是很清闲的工作,无非就是整理一下档案而已,他现在和戴大宾也算是沦为了难兄难弟,不过叶春秋这只是暂时的职务,因为他现在依旧还是挂在待诏房之下,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现在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兼职。

如此也好,至少可以清闲一些日子,叶春秋对现在的状况十分满意,只是刚到国史馆,便有人到翰林院来,对他道:“刘公请叶修撰到内阁去一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