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部分 (第2/4页)

“公公,公公,不好了,不好了。”

刘瑾昨儿值夜,就在这司礼监的摇椅上睡了一觉。

此时,刘瑾一副不在乎的样子伸了个懒腰,才道:“怎么了啊,天又没塌下来。”

此人连忙道:“公公,外头沸腾了,沸腾了啊,今儿筳讲,东阁大学士杨廷和,翰林戴大宾,一齐当着陛下的面,弹劾新政,弹劾公公。”

“什么?”刘瑾一轱辘地翻身起来,道:“弹劾什么?”

“弹劾公公您啊。”

刘瑾一下子明白了,他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这姓叶的那份供状,从一开始就不是去告御状的,也就是说,姓叶的肯定知道靠这个整不跨自己,姓叶的和陛下关系这样好,怎么会不知道陛下的心思呢?他在陛下面前告不倒自己,为何还要上这份供状?

生怕自己死得不够快吗?

不,叶春秋从来就不是一个愚蠢之人,这时候,刘瑾想到了一个可能,这家伙真正的目的是给人提供一个口实。

什么是口实呢?

这个世上对于清流来说,还有什么比打太监更有吸引力?

也就是说,刘瑾从进了紫禁城,掌了司礼监开始,其实就天生自带了一个嘲讽光环。

那些清流官,虽然被死死压制,可是清流是压制不完的。

本来大家也没想到这一茬来,或者说,也没什么人吃饱了撑着跑去找刘瑾的麻烦,刘瑾毕竟如日中天,他下头有吏部,有都察院的爪牙,这些年更是布置了不知多少党羽在重要的位置上。

可这就代表刘瑾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叶春秋的罪名,是杀刘芳,是擅自调兵,可现在叶春秋却将这些与刘瑾联系到了一起。

为什么这样做,豺狼当道啊。

豺狼在哪里,豺狼在宫里。

刘瑾有一种很不妙的感觉,要知道,大明朝从来不缺不怕死的大臣,因为很多大臣,本身就是没有权利的,一个没有权利的大臣,之所以能够位列朝班,靠的就是名声,这就是清流。

现在叶春秋开了第一炮,打响了反对新政的第一枪,这结果……可想而知……

那些早就潜伏在朝中的反刘势力,岂不是正好趁热打铁?

就比如这个杨廷和,素来就是和自己不对付的,他这挺身而出,会为他换来多大的名声?

还有那个戴大宾,一介小小翰林,有几个人认得他,可是筳讲时这么一闹,便是一举成名天下知,顿时就成了刚正不阿的典范啊。

呼……

刘瑾想明白了这一切事情,倒吸了口凉气,阴沉着脸道:“陛下怎么说。”

这人道:“陛下不喜,没有理会,那戴大宾骂得有些狠,陛下火了,要将他议罪……”

朱厚照肯定不喜的,他本就因为叶春秋的事而恼火,现在这些人反对新政,这不就是反对皇帝吗?平时倒也就忍了,偏偏……是这个时候。

可是,刘瑾打了个冷颤,脸色刹时灰败,随即道:“要糟,要糟了啊。”

(未完待续。)

第九百八十章:为国除奸(第三更)

都察院如此一闹,京师又沸腾了,紧接着,南京那儿,雪片般的奏报也到了。

这南京各部和都察院,是最有意思的,他们都属于热心人士。

别看大多数人都被送去了南京,可是对于京师的许多事,他们反而最是关注的,说穿了,作为后备的官员,他们属于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那种,巴不得朝中政局动荡呢。

大家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刘瑾若是垮了,就会有一大批人跟着遭殃,那么谁来补缺呢?这估计就是引起大家心里活跃的最大原因!

这里面的利益关系太明显了,而一旦关系到利益的事情,大家还不踊跃参与吗?

所以一听到消息,南京那儿便是墙倒众人推,针砭时弊的时候到了哇,做忠臣的时候也到了哇。

那杨廷和和戴大宾,已是名噪一时,清议之中,都将这二人列为了典范,甚至连最新出来的一集太白集,更是开始趁机登载了杨廷和和戴大宾的文章,那多是从各处搜罗来的,有他们考试时的八股,也有殿试时的策论,而真正让人眼红耳热的时候,那戴大宾不过二十出头,年纪轻轻,可是在刊载他的文章时,下头的简介却是翰林修撰戴公。

戴公啊。

什么人可以称为公呢?除了太监之外,至少在读书人的圈子里,这个字可不是随意的称谓,若是胡乱称呼,不但被称呼的人不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