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部分 (第2/4页)

税法有益国家吗?那镇国府在关外,自行其是,也有益于社稷吗?”

杨一清却是不做声了,他不知该如何回答。

某种程度来说,他也是不愿看到这样的事发生的,总觉得迟早会变成隐患。

可最终,他摇头苦笑道:“陛下想必会有陛下的道理吧。”

蒋冕一听,就晓得杨一清的真实想法了,陛下能有什么道理呢?无非是杨一清还想继续置身事外吧,不过这很好理解,能不趟这趟浑水,自是少很多麻烦。

蒋冕自然明白要拉杨一清到同一阵营必是不易,只得叹口气道:“镇国公就要入京了,本来嘛,他不来还好,现在读书人还只是挣个口头上的实惠,骂一骂,出出气就好了,现在哪,可不一样了,还不知要闹出什么事来,激化起来,也不是国家的福气,我看哪,又没有安生日子过了,哎……”

说着,他朝杨一清笑了笑,才又道:“明日我还得上书,狠狠地痛斥这镇国公一通,不然……”他摇摇头,显然是对于未来很是担忧。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谁才是傻子?

杨一清似乎能理解蒋冕的苦衷。

是啊,很多时候,人是身不由己的。

谁让他入了阁,承载了天下这么多人的期望呢?

他莞尔一笑,道:“言辞少不得要狠厉一些。”

蒋冕想不到杨一清会和自己开这样的玩笑,一时也是愣了一下。

新政的推行,确实是积攒了许多读书人一肚子的怨气,他们害怕改变,他们也看不惯那些粗俗暴发的商贾,这些人不读圣人书,他们觉得一切都是坏的,心里不免愤恨,这种情绪渐渐扩大,尤其是在庙堂上,他们的声音愈发微弱的时候,这种情绪便爆发了出来。

他们其实倒是借了工商的东风,导致印刷业日渐繁荣,印刷的技艺愈发提高,从而使得报纸不再是奢侈品,因而越来越多人借着报纸抱团在了一起,各种各样的诗社,许多的书院,便借着这股东风开始抱团。

而今的生态,早和从前不同了。

读书人晓得了抱团的重要,这些有特权的生员,再加上有了公推的权利,便无人敢制止了,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

蒋冕一封弹劾的奏疏上去,顿时又闹得人尽皆知,反商的读书人又意气激昂起来。

而此时此刻,叶春秋的到来,也注定了不可能平静。

叶春秋是在半月之后抵达京师的,再回到京师,叶春秋心里不禁有些感慨。

虽是离开的时间也不算太久,可看着这座熟悉且又有几分陌生的城市,从前叶春秋看这里时,总觉得恢弘,可是现在,却觉得不过如此了,或许……是因为他更爱他的青龙的缘故吧。

这熟悉的城楼和街道,没有给叶春秋太多的留恋,此时相见,竟真有些陌生了。

他只是吁了口气,心里不由苦笑,靠着玻璃窗,正欲一睹街景,却是发现马车不动了。

外头一个卫士在车旁道:“公爷,外头有人拦驾。”

叶春秋微微皱眉,若是朝廷有人来迎接,那就不该是拦驾,可自己初来乍到,怎么会有人拦驾呢?

他打开了车门,稳步走了出去。

虽已如春,可空气还带着些冷,口里喷出丝丝的白雾,不过叶春秋本就身体极好,倒也是浑然不觉。

此时,他见在自己的车驾前,竟乌泱泱地跪了许多人,都是纶巾儒衫的打扮,众人跪在这冰冷的地上,许多人的脸上甚至被冻得发红。

叶春秋不是不喜欢读书人,而是不喜欢一群读书人凑一起,这是有史教训的,他太清楚这些拥有一丁点特权,却又聚在一起总是爱高谈阔论的读书人汇聚在一起会爆发出什么乱子了。

叶春秋不多想,便转身准备回到车里去。

这时,为首一个读书人朗声道:“学生见过镇国公。”

声音当然是响亮的,故此,叶春秋也只好驻足,回眸看了那人一眼,背着手,淡淡地道:“本官车驾行至于此,你们不好好读书,为何拦我车驾?”

虽是跪在地上仰望着叶春秋,可这人显得不卑不亢,道:“学生周涛,听闻公爷要入京,在此久侯多时,学生对镇国公慕名已久,今日得见镇国公,三生有幸,学生人等,是来陈情的。”

叶春秋看着这乌压压的读书人,一个个挺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