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2页)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龚开·瘦马图)

写这首诗的龚开就是宋代一位画家。所谓“十二闲”指的是皇宫的马厩,而且还说是“先朝”的马厩,言下之意大概是本朝的小日子困难得连马都没有(宋朝没有骑兵)。总之,一群无所事事的马,又闲又瘦,徘徊在夕阳西下的水岸——在这里人们的确能读出一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意思。

古人说“马肥然后远能可至”,可见马是进取用的。然而宋人养马干什么?想想在当时的制度下,连进取的人都派不上用场,文的如范仲淹、苏舜钦,武的如岳飞、韩世忠,都是让朝廷用了两下子就给毁掉了,马又有何用?一个不思进取的制度,怪不得聚不起人才。所以也怪不得从这时起,连画家笔下的马也越画越瘦,瘦得根本无法进行战斗了。

这种差别并不仅仅见于唐宋。什么样的制度出什么样的人,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在*的时代,不重视经济发展,有真才实学的经济学家全国就那么几个,还经常要揪出来批斗。经济改革开始之后,几年功夫就出现了一大群青年经济学家。到现在市场经济大体成形,面向市场的咨询服务更是遍地开花。可见,没有制度的召唤就没有人才,即使有人才,也不知道该怎么用。一旦制度适宜,人才很快就会从四面八方涌来。

出于这样的经历,我们也就更加迷恋*的唐马(笔者甚至怀疑龚开的诗其实也暗示着一种对肥马的极为扭曲的迷恋),那是在披着霞光在春天的大草原上战罢归来的骑兵,象征着胜利与和平: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戎昱·塞下曲)

把这首诗跟宋代画家的那首对比一下,你会发现虽然两首诗中都有落日,却只有宋诗里有那么巨大的一片阴影。

早知李靖是英雄

过去的文化有很多不平等的地方。比如当一个男人发现了英雄,或者为某青年后生指明了进取的方向,就会被称作伯乐,而假如一个女人做出了类似的事情,充其量只能被称作慧眼。

人们可以想想红拂女的故事:她本是隋朝大臣杨素的家奴(据说本姓张),见前来发表时局见解却遭到冷遇的李靖气概不凡,当晚以男装入李靖居所,告诉他隋朝已不可指望,随即结成夫妻去投靠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氏父子。如此“私奔”叫做指点迷津也未尝不可。难怪在故事里李靖的形象一直未能鲜亮,尽管在现实中,他很会打仗,后来还成为军事名著《李卫公问对》中一直与唐太宗对话、探讨兵法的李卫公。

在万马齐喑的明清两季,社会精英备感压抑,于是红拂的故事广为流传。明朝大画家唐寅画过红拂女题材的画,然后又为自己的画题诗:

杨家红拂识英雄,着帽宵奔李卫公。

莫道英雄今没有,谁人看在眼睛中。

(题自画红拂妓卷)

当时的大文人(也是大画家、书法家)文徵明也曾为唐寅的红拂画卷题诗:

六如居士春风笔,写得娥眉妙有神。

展卷不禁双泪落,断肠原不为佳人。

(题唐六如画红拂妓)

其实,红拂女和李靖的故事,关键并非谁发现了谁、谁看中了谁。在现代社会中,经常也能听到有关谁谁谁“很有才”或者“有点小才气”的说法,说明人们并不是不能发现人才。问题是发现了人才之后如何做。是像对所有人说过的那样对他们不疼不痒地说“还是安心本职工作吧”?还是出于对人的关怀,同时也是出于对单位、对社会的责任,想想把他们用到哪里更能出效益?

就像我们从李靖的经历里看到的,要是没有他的参与,大唐帝国照样可以建立,可中华民族就再也不会有《李卫公问对》这份遗产了。不但李靖,后世的人们,都要感谢红拂姑娘——她不仅善于发现人才,而且还知道把这个人安插在哪里将会发挥出连他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作用。

顺便提一句,在民国名将蔡锷将军(他的素质或许远远不止是将军)的追悼会上,人们看到他的仰慕者小凤仙送的一副挽联,上边竟赫然写着:“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未能有机会像红拂女一样生活,在那个女人不能独闯天下的时代,曾经是多少中国女性暗自的遗憾。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体制的灵魂

一个体制是先缺人才而后走下坡路,还是先走下坡路再缺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