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最后的猎人 (第2/4页)

鄂温克人生活的方式和环境感到新鲜和好奇,顿时意味深长的道:“鄂温克族猎应该是今天生活在中国的最后的狩猎民族了。知道鄂温克是什么意思吗?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据说鄂温克人是300多年前从现俄罗斯境内迁徙过来的,后来世代在大兴安岭以狩猎为生。因为生活中离不开驯鹿,所以他们也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鄂温克人饲养驯鹿的历史有多久,谁也不知道,反正过去的老人说,自从有了鄂温克人,就有了驯鹿。他们把驯鹿叫“鄂伦”。驯鹿头顶生有大茸角,分枝很多,适合生活在寒冷地带,善于在沼泽或深雪中行走,以采食森林中的苔藓为生,苔藓是一种低等植物,主要生长在大兴安岭西麓阴冷潮湿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有,但生长非常缓慢。由于驯鹿的生活习性,加上森林生态的脆弱,以及鄂温克猎民又是集中而居、成群放养,这给驯鹿的觅食带来很大困难。”

巴音大叔说着望了望走在前面鄂温克老人,顿了一下又道:“要解决驯鹿觅食这一问题,就必须靠频繁的迁徙。所以迁徙是鄂温克猎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中最壮丽的篇章。鄂温克人在夏天和秋天时,最多在一处住十天;冬天猎灰鼠时,更是两三天就搬一次家。一般男人先到达新地点把“撮罗子”的架子搭好,随后妇女用驯鹿把用具驮运到新地点。“撮罗子”,也称“仙人柱”,是鄂温克人特有的窝棚状的林中居所。通常3米多高,直径4米左右,用25至30根落叶松杆搭起呈伞形,夏天以桦树皮做盖,冬天用麋鹿皮围起来。迁徙前,猎民们先将驯鹿集中在一起,并将部分能够乘骑和驮物的驯鹿系上笼头,拴在附近树上,一般较老实的驯鹿用来驮人,较烈的驯鹿用来驮物。然后猎民们开始整理什物,主要是拆卸“撮罗子”上的覆盖物。迁徙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是猎民们要将猎民点的所有用火扑灭。猎民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火,一般要在“撮罗子”内外各设一个火堂,用来做饭和取暖,还要点几堆火为驯鹿熏烟赶蚊虫。但令人赞叹的是,鄂温克猎民出入的山林从未发生过火灾。”

说起驯鹿文化,巴音大叔虽然不是鄂温克人,但依然说得头头是道。可能是想让我们再多的了解一些,所以他又继续往下说:“婚礼上,男方的父母和家族中的人都要陪新郎到女方家去,他们排成一定的队形,以走在队伍最前面、拿着神像的长者和走在队伍最后面、牵着驯鹿的人最为惹人注目。女方家人早早等候在林中,看到迎亲的队伍后,新娘首先要将一个刻有驯鹿头像、象征吉祥的桦皮盒送给新郎,接下来新郎、新娘要从新娘家的驯鹿中挑出两头最好的,各牵一只绕场三圈,最后大家才能来到新娘家吃喜酒。等到新郎领着新娘回自己家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别忘了带走新娘的驯鹿。”

说着,巴音大叔又又夸起了鄂温克人的为人。他说:“鄂温克族人不但勤劳、勇敢、纯朴、爽快,而且诚实。在鄂温克族猎人和牧民中,不知道什么叫偷窃。猎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设有仓库,存食品、衣物、工具等,从不上锁。鄂温克族讲究礼节,热情好客。年轻人见到长辈,要施礼问安和敬烟。家中来了客人被认为是喜事,牧区对客人敬以奶茶,猎区则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驯鹿奶待客。”

听他这番一说,我的心里不禁犯了念想,之前这巴音大叔还说居住在山里的鄂温克猎人是地盘意识很强的野蛮人呢?外人只要敢动他们的猎物,就会被有被袭击的危险。而现在听他如此一说,我们到不知道他哪句是真哪句是假话了。也许他之前是故意那样说的,目的就是不想让我们进大兴安岭而已吧。

从鄂温克老人对我们的态度,我也能察觉出来,这老爷子确实显得很淳朴,说话也非常爽快。中午饭一定让我们在他家吃,说是让我们尝尝炖鹿肉。

离鄂温克老人所住的村子不远了,与其说是村子,倒不如说是临时居住点,或者营地。为啥叫营地?因为鄂温克人是和草原上的生活的牧民很相像的,是在老林里以游牧和打猎为生的。

不过现在的鄂温克人大部分也都有了固定的居所,但仍然没有改变去山里游牧狩猎的习惯。

要说起狩猎,巴音似乎显得比鄂温克老人还激动,而且他对鄂温克人的狩猎方式是那么的了如指掌。他说:“鄂温克族猎人上山狩猎一般由三四个人为一组,选择农历的双日(吉祥的好日子)进山,年纪大的猎手为塔腾达(领头人),一年四季狩猎都在野外露天宿营,狩猎回营地把马使用马绊将马腿绊好,老实马绊两前腿,烈性马绊三条腿,这样马可以自行食草。第二天早晨天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