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2/2页)

定装机达亿千瓦。核电装机占全国总装机的4%,2050年期望提高到亿千瓦,最高达总装机的10%,成为我国支柱性能源之一。鉴于核能发展还在资源、技术、高放废物处理、建立完整的科技与产业体系等方面存在不少困难,以及国际上对其前景存在明显的意见分歧,要能顺利实现预期目标,还要抓紧进行多方面的大量工作。要根据工作的实际进展,逐步落实我国2020年至2050年期间的发展计划。

(4)大规模发展非水力可再生能源;2050年我国将有约15%(亿吨标煤/年)的一次能源缺口,约30%(亿千瓦)的发电能力缺口有赖于大规模发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来填补。风能利用主要是发电,我国小型离网发电已实现产业化,联网风电场2005年已达总装机126万千瓦,已规划2020年达3000万千瓦,进而可期望2050年达到数亿千瓦规模,使亿千瓦的陆地经济可开发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其在大规模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先行地位已经明确。为了能顺利实现规划设想,针对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应抓紧的主要工作有:一是大力加强大容量风电机组的研制,加速实现设备制造国产化;二是大力组织资源详查;三是解决好大规模风力发电进入电网的有关问题;四是开展近海风电场的前期研究。

太阳能是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其利用包括热利用、制氢、发电等方面。热利用已形成一定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制氢正处于多途径探索研究阶段,近期应大力支持有关研发工作;需要重点支持的是太阳能发电。发电包括光伏发电与热发电。光伏发电作为小型离网电源和中、小型并网电源已得到较广泛应用,我国累计装机万千瓦。光伏发电向大规模发展,要大力加强光伏电池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的努力,下决心解决目前仍依赖于进口的大批量硅材料的生产供应,积极推进应用,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及早部署荒漠地区集中式超大规模电站分阶段的研发与示范。太阳热发电国际上已有槽式、塔式与盘式三种系统的示范电站,最大达万千瓦。它的优点在于使用大量已产业化的装备、工艺与材料,易于向大规模发展,可用其他能源燃烧供热,保证连续发电。我国这方面基础薄弱,要抓紧赶上。大型集中的太阳能基地要在荒漠地区,基地建设要与溶入电力系统,荒漠地区和生态治理及资源开发利用要紧密结合。

生物质能是化石能源出现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传统利用的生物质能是农林废物、粪便与垃圾等,至今在我国农村仍占主导地位。充分高效用好传统生物质能,仍是近期的主要任务。生物质能是唯一能转化成液体燃料的可再生能源。现在已开始有用粮食和油料作物制造乙醇与生物柴油的产业,应积极研发以纤维素为原料的新工艺路线。生物质能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是稳定提供大规模的能源资源,着眼于在不宜农不宜林的大面积荒漠与边际土地上,形成能源植物产业基地,应与农、林业一样,将能源植物作为重大产业来推动发展。发展大规模生物质能,当前应特别注意抓紧:一是大力开发能源植物物种的遴选;二是特别关注节水能源植物的研发;三是努力提高生物质能转化利用的科技水平。

(5)大力支持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发展。本世纪上半叶,要统筹这五个方面的发展,使我国2050年前的能源供应和利用更加节约、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加清洁,并为建立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新型能源方面,受控核聚变研究已达到了点火条件,正在建设国际核聚变试验堆;天然气水合物已发现大量存在,正在资源勘测与利用技术方面进行工作;海洋能能量巨大,有着多方面的开发研究,但它们在2050年前都不可能进入一定规模的应用。鉴于它们对未来能源发展的重大意义对有关研发工作仍应给予充分支持,为今后能源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第四,要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能源结构优化应坚持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逐步减少燃煤份额,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份额的方向;设立大规模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国家重大专项及研发基地;设立以快中子堆和钍资源利用为重点的先进核能系统与核燃料循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国家重大专项及研发基地等,以保障2050年前后我国能源的供应和结构优化。同时要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和构建新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和行动计划。持续进行聚变能的研究和国际合作。 txt小说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