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2/4页)

,经常嘘寒问暖,为林启舒缓心情。两人几乎做了夫妻之间该做的所有事,除了性。

从“一对多”到“一对一”(14)

冯玲的体贴让林启愈发不想回家,他害怕见到江盈那张写满怀疑的脸,更不想在工作一天后还要应付江盈审讯般的盘问。然而,冯玲从来不许林启在自己家中过夜,她是个单身,可林启不是,这点冯玲十分清楚。显然,林启在与江盈的婚姻中精神出轨了。他的精神出轨来自江盈的不信任和不自信,这段感情本身没有任何危机,却被江盈一手推向分崩离析的悬崖。林启在家中表现出的不耐烦、敷衍,让江盈更加不安。

终于,江盈在一次对林启的跟踪中找到了冯玲的家,她怒不可遏地上前撕扯冯玲,然而,江盈的声嘶力竭换来的是林启重重的一巴掌。这段婚姻在这样的扭打中宣告了结束,江盈在满眼泪水中签下了离婚协议书。夫妻之情就在无尽的猜忌中荡然无存,出轨与信任,谁先谁后已经分不清楚了。

信任危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危机指数不断飙升,从原先翻看配偶的手机皮包,演变到现在的亲子鉴定。亲子鉴定这项科学发明,不是用来检验婚姻忠诚度的标尺,可现代人却正在这样利用它。

二○○七年一项调查表明,做亲子鉴定的人每天都有,而且还是“客排长龙”。在这些争相做亲子鉴定的人当中,有普通农民,有工薪阶层,有高级知识分子,还有不少富翁。要做亲子鉴定就说明丈夫不相信子女是自己的,换句话说就是怀疑自己的妻子有外遇。除此之外,各种调查公司也纷纷出现,打着“婚姻问题离婚取证”、“婚外情取证”、“婚姻忠诚度调查”的旗号,一度占据了媒体广告最显眼的位置。各种婚姻调查的目的也无外乎是要找出配偶出轨的证据。

无论是《手机》引发的家庭革命,还是出现亲子鉴定、婚姻调查的火暴局面,这些都无一例外地说明了中国男女的婚姻正在面临着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人们疑惑,为什么现代婚姻如此不稳定?是人们普遍对婚姻失去了传统上的信任,还是对现实婚姻不够丰厚的内容感到了失望?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并存。当人们的脚和腿还在传统模式的轨道上机械行走时,身体或思想已经被现实的浮躁所牵引,人们在各种“时髦事物”的诱惑下不由自主地迷失了自己。一旦出了轨,很多人都会在传统观念和现实诱惑面前左右摇摆,被内疚和自责环绕。

随便浏览一下时下最流行的“文化”,小说、电影、电视有几部能撇开婚外恋这个问题?有些舆论、媒体对婚外情有意无意的同情和美化也很常见。报纸、杂志上的婚外情故事或*感受之类的文章更是长篇累牍,差不多都是“主打”栏目。

如果有人问二十一世纪最不缺什么?答案呼之欲出——外遇。

情人、小蜜、二奶、第三者之后又出现了亚偷情的第四者,种种徘徊在婚姻道德之外的私情像流感一样蔓延开来。不在乎婚姻道德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甚至打着提高婚姻质量的幌子,喊着“爱情自由”的口号,申诉着“审美疲劳”的哀怨,为婚外情百般辩护,更有甚者会对那些提婚姻道德的人,扣上“顽固、保守、落后、死脑筋”等一大堆帽子。

在一些人看来,婚姻与爱情无关,爱情是不需要约束的。婚姻是俗气但又必不可少的生活现实,爱情则是有品位的高级享受。因此,享乐主义在婚外情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婚姻道德便成了理所应当的牺牲品,似乎不牺牲婚姻道德就没有办法享受爱情的美满幸福。说幸福好像还不怎么符合爱情享乐者的心境,也许说“*”更合适些。 。 想看书来

从“一对多”到“一对一”(15)

于是,各种精神出轨、肉体出轨流行而时髦,*似乎也成了某些人嘴里的时尚元素,不仅如此,很多人甚至大张旗鼓地要求恢复一夫多妻制。换妻游戏热闹了一阵子,各种性派对游戏也火暴了好久,某些报纸杂志上的“缘分约会”短信广告也越来越抢眼 婚姻道德似乎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一样。

曾经,换妻游戏引发了一场传统道德与个人欲望、爱情与责任的大讨论。有人觉得这是婚姻双方的自由,只要双方同意,没有什么不可以。可恰恰是这些人打着自由的名义随心所欲地胡乱砍价,订“多头合同”,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道德置于一旁。更有甚者认为婚姻道德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不干白不干等等。

说到这里,是不是大家都觉得有些胆战心惊了?诚然,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堕落到那种地步,还是有不少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