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 憋着 (第2/3页)

好书推荐: 仙堂

方能运回粮食、香料。朝廷虽有船只数千,尚且不足。”

数千条船,实际上这还是大明水师的船只,还不包括一些宗室、勋贵的船队。

朱允煐这个时候忍不住了,说道,“严尚书言过其实了,昔日皇爷爷征讨陈友谅,俘获大船无数。先舳舻侯朱寿、先恩国公张赫于朕账下效力,尚且能用小船开辟海运航道,押运粮草至辽东等地。”

这一下严震直有有话要说了,他底气十足,“起奏陛下,先恩国公诸人功劳甚大,开辟海运航道更是功大。只是海运航道,多是近岸航行,与通南洋需入大洋腹地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下朱允煐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因为他知道严震直说的这些基本上也是事实。

当初张赫等人从天津等地押运粮草去辽东等地,这确实是海运,不过很多的时候也都是贴着海岸线航行。这和在穿过大洋,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

严震直这时候也继续说道,“陛下,朝廷现在需要大量海船,虽说福广之地也在建船厂,只是尚需一些时日。眼下朝廷船厂即使大力造船,缺口反而越来越大。”

这说起来好像是非常反常的事情,甚至有那么一点难以理解,但是这就是事实。

朝廷的船厂在努力的造船,很多人看到的是不断的有新船交付,船厂看起来也确确实实是热火朝天的一个景象。

船越来越多了不假,但是先不说翻覆等等情况造成的损耗,单纯的也就是因为现在需要用船的地方越来越多,这也就造成了船只的缺口越来越大了。

朱允煐忍不住头疼,他对工部的期许很高,也确实给了工部相当多的资源。可是实事求是的来说,工部确确实实是花钱的小能手。

先不说其他的一些工程的营造等等事情,单单就是这些海船的事情,就足以让朱允煐感觉到有些压力了。但是这些事情,还不能不做。

毕竟航行,不可能是依靠游泳等等,没有大船就是什么都不要多说,大船才是最根本的工具。

看了一眼严震直,再看看郁新,朱允煐赶紧说道,“严卿,下朝后去武英殿,朕再细问。朝堂上还有诸多政事,爱卿也莫要阻碍其他卿家奏报。”

严震直被噎了一下,他还有很多的苦水要倒呢,但是现在没办法继续说了。只能暂时憋在心里了,只能老老实实的回到自己的位置。就算是想要继续倒苦水,也不能和皇帝对着干啊。

更何况以严震直对朱允煐的了解,他相信陛下就算是不会百分百的接纳他的一些建议,但是只要是一些大事,陛下必然不会小气的。

这可以说是君臣之间多年的默契,严震直可是朱允煐的心腹班底之一,也可以说是朱允煐最重用的臣子之一。

工部尚书,这自然是重臣,只是历朝历代,工部尚书也是六部尚书当中地位最低的那一个。

在此前的大明朝,起码在洪武朝的时候,工部尚书的地位显然不如其他几位尚书显赫。但是在英示朝,大家明显的可以看出来工部尚书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严震直可以说一直把控着工部,从当初帮着朱允煐修建北平府都城开始,就在不断的接手工部。不夸张的来说,当初朱允煐去北平府修建都城,就已经开始将自己的力量安插在朝堂六部。

工部,也确实就是朱允煐第一个控制住的,很多人也都知道英示皇帝对于工部的重视。工部,现在不再是吃力不讨好,而是非常受重视、有资源,看起来也容易出功绩。

郁新这个时候就郁闷了,本来他是准备顺着严震直的话开始倒苦水。可是陛下好像是有意在危难他,及时的打断了严震直的话,这也使得郁新想要借题发挥的机会都没了。

若无其事的瞟了一眼郁新,朱允煐也不再多说什么,他显然是不可能让郁新那么轻松的全身而退。就算是郁新想要离开朝堂,那也应该是按照朱允煐的剧本来。

郁新的那些小心思可以有,但是也就是上不得台面的小心思而已。

谁让朱允煐大权在握大呢,那么很多的事情自然也就是需要按照朱允煐的剧本来。

其他人,包括贵为户部尚书的郁新,这个是时候也只能是忍气吞声,这个时候也只能被动的接受皇帝的一些安排,这才是正常的秩序。

在严震直回到了班位,在郁新憋着一肚子的话没办法继续倾诉的时候,早朝也是在有序的进行着,看起来和以往也确实没有什么区别,早朝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朱允煐对此也是比较满意的,他这样掌控欲强烈的皇帝,不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