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 皇家的义务 (第2/3页)

徐妙清这个时候也是很忙的,只是她一直都是忙着布置皇宫,这就是皇后的权利了。哪怕一些老朱的妃嫔们,这个时候也都是在听从徐妙清的指挥。这也使得徐妙清这个时候看起来神清气爽,她也很享受这样的身份和忙碌。

“臣妾见过陛下。”看到朱允煐回来,徐妙清立刻笑着打招呼。

朱允煐笑着打招呼,对徐妙清说道,“无需多礼,今日可忙活好了。”

徐妙清露出笑容,对朱允煐说道,“臣妾所做之事到底只是琐碎之事,谈不上多忙。只是人得盯着,凡事不过目一下,心里也不太安稳。”

听到徐妙清这么说,朱允煐忍不住乐了起来,“这么说起来,到底是我老朱家的媳妇!”

徐妙清忍俊不禁,别人如果这么说可能没底气,但是朱允煐这么说的话,还真的就是事实了。

老朱家特产工作狂,开国皇帝洪武皇帝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是皇帝,只是那个努力、勤奋的劲头,可是一般的人都无法比较的。腐化的勋贵看到了老朱,估计一个个的都要自惭形愧。

不过这也就是说说而已,那些人可不会真的自惭形愧,一个个的看起来脸皮也厚着呢,一个个的看起来才是真正的懂得生活呢。

“这几日也该多忙忙,本身也就是过年。咱这边刚登基,也刚刚有了国母。”朱允煐忍不住笑起来,调侃着朱允煐,“想要套近乎的命妇,这个时候也都急了。”

这可不是在敲打徐妙清,这是最基础的事实,这也是现在的实际情况,大家其实都明白这样的一些道理,大家也都知道对于新皇后,得赶紧拉近关系。

说到底就是徐妙清的地位稳固,大家都不会怀疑徐妙清的未来。

但是现在倒好,直接希望彻底破灭,新皇是将所有的事情都推到了太上皇身上。想要阻止的话,那就是不尊太上了。到那个时候不要说新皇的怒火了,就算是太上皇那边也没法交差。

萧规曹随,看起来新皇登基并没有立刻就大动干戈的想法,看起来还是比较踏实的延续着太上皇时期的那些政策,这是有着一些政策的延续性。

如果朱允煐选择大刀阔斧的改革,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毕竟这也是新皇登基,来改变一些政策,用新政来确立一些存在感,这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如果朱允煐不改变政策也没什么问题,政策有着延续性,可以让朝野上下平稳过去。更何况有些人觉得就算是新皇登基,也不能忽略了太上皇的存在,这都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早朝看起来总体气氛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大家现在也都是在讨论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讨论这样一次新皇登基后的第一次会试。南北两榜,这也是不少人有些争议的,也觉得有些不好理解。

朱允煐仔细思考许久,还是提出了由茹瑺担任主考官的意思。

现在的茹瑺任吏部左侍郎,但是代理尚书事。这一次也算得上是让茹瑺去考察一下这些学子,看看这一科能不能找出来那么几个稍微有点潜力的年轻人培养一番。

这自然也是在为茹瑺铺路,让他好名正言顺的去担任吏部尚书。朱允煐的大姑父梅殷、小姑父刘廌任副主考官。

这样的一个配置足够豪华了,茹瑺现在是吏部左侍郎,而且聪颖好学,十六岁就由地方府、州、县按计划选送到国子监的优秀学生。更何况大家都知道,这是今上的伴读,很多人都觉得茹瑺是今上的心腹,是文臣的第一人。

而梅殷就不用说了,太上皇最喜欢的女婿,出身勋贵的他精通经史,也曾经担任山东学政。而刘廌,直接说是刘伯温的孙子,家学渊源还是非常出色的。

不少人觉得这一科的士子如果有出息,那么很快就可以出头了。毕竟这是新皇登基的第一科士子,相对来说是会比较重视的,会对这些人比较关照。

但是归根到底,这还是需要看看这些人有没有才华,要看看这些人到底有没有真材实料了。

朱允煐对此并不是特别担心,现在的大明朝堂上并不缺少一些有才华的人,对于那些人来说缺少的实际上是机会。要是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说不定一些人可以很快的成为朝廷重臣。

在下朝后,朱允煐直奔武英殿,他还需要在这里处理政务。对于他来说自然也没有太多的休息机会,对于他来说更多的还是需要准备做好自己的事情。新皇登基,方方面面的事情还是挺多的。

尤其是各地的一些‘封疆大吏’来拜贺的帖子,说着各地卫所的一些奏折,这都是朱允煐需要处理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