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比如旧石器文化就延续了二三百万年之久,占整个人类历史的。直到19世纪末,设计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还不十分明显。没有人想到设计会是一门学问,更没人想到它会是一门艺术。

设计变成一门科学和一门艺术,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

工业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过去只能在手工作坊里依靠简单的工具慢条斯理生产的东西,现在可以在流水线上用机器批量生产了,而且同样一丝不苟,甚至更加巧夺天工。再细的线条机器也刻得出,而且要多直有多直。再硬的石头机器也切得开,而且要多平有多平。工艺的好坏已不足以代表产品的水平,生产的快捷便利又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生产商必须另打主意。

打主意,想办法,也就是搞设计。当然,这里包括广告宣传设计、营销策略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等。但如果没有好的产品,所有这些都是废话。

产品,是设计的第一对象。

设计一开始是从产品的外观即造型入手的,因此也叫“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或“工业产品造型艺术设计”,简称“工业设计”。这当然自有它的道理。因为在功能、质量、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美观新潮的造型显然更能赢得消费者的欢心。是啊,同样能扇风,同样能变速,同样能摇头,价钱又差不多,那我为什么不买一台漂亮一点的电风扇呢?要知道,像手表、电扇、冰箱、音响这些东西,不但是实用品,也是装饰品。就连咖啡壶、热水瓶、榨汁机、吸尘器,也一样。更不用说家具、衣服和鞋了。它们本来就有很强的装饰作用。如果外观很差,比方说,很“笨”,很“粗”,很“土”,就摆不到柜台上,也摆不进家里面。

事实上当消费者走进商场时,造型独特美观、视觉冲击力很强的产品,总是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尤其是女性消费者。对于她们来说,漂亮不漂亮,绝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问题。相反,一件产品如果造型很好,外观很漂亮,那么,即便它一时半会还用不上,可买可不买,她们也会忍不住要把它买下来。高明的商家总是把眼睛盯住女人和儿童,即便是出于商业利益,他们也会对产品的外观提出要求。这些要求不但包括形态、构成、色彩、肌理,还包括质感和手感。也就是说,要看上去漂亮,摸起来舒服。

改变生活的艺术(3)

这就不能光靠工程师,还要靠设计师,靠艺术家。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相当一批艺术家,包括像康定斯基这样的大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到新创造的行列中来,“屈尊”让自己的艺术天才和灵感为“卑贱”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工业生产和商业销售服务,或者为这种服务培养人才。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艺术家变成了设计师。艺术创造与科学发明、工程技术、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艺术不再是高居于奥林帕斯山上的女神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它坐上了工业文明的战车,并随同这辆战车一起与时俱进。

然而事情并未到此为止。

精明的厂家和商家在初战告捷之后,又产生了危机感。他们发现,仅仅只靠外观和造型的新潮美观显然是不够的。工业产品,尤其是生活日用品,毕竟首先是用的,其次才是看的。如果中看不中用,就仍然难以争夺市场。因此,产品的设计,不能只在造型上做文章,还必须在功能上下功夫。

也就是说,必须方便、适用。

于是,一大批方便适用的新产品被设计制造出来,比如高压锅、电饭煲、微波炉、方便面、随身听、易拉罐、透明胶、创可贴、傻瓜照相机、电动剃须刀、纸巾、手机和太阳眼镜等。太阳镜的好处是不但能够遮太阳,还能够遮别的东西,比如目光和想法。在没有太阳或不想遮蔽眼睛的时候,女士们还可以用它做发卡。这样的设计,岂能不大受欢迎?何况,注重方便适用,并不等于不要漂亮美观。事实上,任何一款新潮的设计,总是伴随着同样新潮的外观一起出笼的。时髦人士绝不允许他使用的产品外观粗俗老气不时髦。他们也不会只满足于一种款式。拥有不止一款时髦的太阳眼镜是时髦人士的标志,而不停地换手机则是时髦青年的普遍嗜好。艺术造型设计师仍然有用武之地。而且,应该说,在这个新时代,他们更有用武之地。

有谁不喜欢既方便适用又新潮美观的东西呢?这些时髦的新产品自然大受青睐。加上它们无一不可在流水线上批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