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2/4页)

断地补充上来,替换下疲惫的同袍,使他们得以背负受伤的伙伴撤回。

眼看数百架云梯上的爬城兵接近城垣了。劲弩手便停止射击,以防误伤自己人。同时也因为他们肩酸臂痛,几近力竭。

没有了箭雨的压制,守军总算缓过口气来,他们急于对付距离垛口咫尺之遥的秦人。一时间,无数短刀长枪戳向云梯上的敌人。

爬城兵虽然勇悍,但终究身在半空,即使拼命挥刀抵挡,亦占不到便宜。中刀中枪中箭的纷纷坠落下去,扑通扑通地砸在地上,激起一阵阵烟尘,眼见不得活了。至于被人将云梯推倒的,则幸运许多,在空中手舞足蹈一番,大叫一声摔落尘埃。命大的一个骨碌爬起来,龇牙咧嘴;倒霉些的折手断足,号呼不止。

这时,城门处几架云梯上的爬城兵忽然不约而同地停止攀爬,反而顺梯而下,矮处的索性跳下来。继而云梯被撤走。守军正在莫名其妙,忽见秦人箭阵又向前推进数十步,须臾,令他们心胆俱丧的箭雨又来了!

在箭雨的掩护下,上百撞城兵山呼海啸着冲向城门,他们合力将一根巨大的圆木扛在肩上,奔走如飞——这就是攻城棰!到了城门前,他们喊着号子,将攻城棰高高举起,共同进退,一下一下地撞向城门中间的门闩处。

“咚……咚……咚……”

每一声都如同撞击在守军的心上,令他们闻之丧胆。他们蜂拥到城门上方,意图杀死敌人,毁掉攻城棰。然而却纷纷倒在箭雨里。而箭阵里冲出上千盾牌手,两人一组,将大盾高高举起,紧密排布在城门附近,俨然为撞城兵们搭起一道顶棚。守军几乎没有机会将石头扔下来,箭矢落在牛皮大盾上,形同搔痒。至于滚水,烧开极费工夫,也不是时时都有的。眼看着城门摇摇欲开,守军急得眼睛冒火,却无法分兵救援。

因为城墙上更是危急。有了撞城兵的配合,守军不得不两头兼顾,爬城兵的压力顿减,精神大振,不多时,已有人爬上了垛口。然而守军亦不是吃素的,一个秦人爬上去,立即有两三个赵人疯狂扑过来!

赵国连年征战,国力虚弱,民生凋敝,丁壮亦是极端匮乏。此时守城的不乏白发老者及三尺童子,只是由于效死家国的观念,战斗力才勉强足够守城。此刻见国都存亡在即,更是不要命地冲杀。

一个秦兵刚踏上城墙,就被长戈钉到墙上。执戈的赵兵用力拔出兵刃,刚要转身,突然惨呼一声,翻身摔倒,身后露出一个狰狞的秦兵面孔,举着滴血的刀。他扭过头去,红着眼睛寻找下一个敌人。方才倒下的赵人却纵身而起,从背后抱住他,狠狠一口咬在脖子上。不管他如何挣扎,就是不松口。最后,两人一起倒下去,秦兵颈血喷溅,血肉模糊;赵人至死没有松口……

“好汉子!”一个左腿断掉的赵卒看到这一幕,内心赞叹一声。他咬牙忍痛爬到垛口处,靠坐起来,抄起一把剑,不声不响等待着。攻上城的秦军多是注意面前的敌人,跳下来直接迎战,却不防备后面刺来一剑……不多时,他面前已倒下数具尸体。直到一个机警的秦人看出端倪,跳下了直接一刀挥过,断腿赵兵才颓然倒下,嘴角带着一丝微笑……

这名机警而武艺出众的秦兵以一敌三,毫无惧意。他大声虎吼,连杀二人。第三个眼中露出惧意,慢慢后退着,忽然扬手将兵器掷出,同时猛扑过去,死死抱住敌人,怒吼着向前冲出几步,一齐坠下城头……

尽管赵人如此勇猛,可惜亦是强弩之末。四下里越来越多的秦人爬上城头,兴奋地高声呼喊,还有人将战旗从云梯逐手传递上去,一个秦卒接过来,用力挥舞。这下,秦人更是军心振奋,疯狂呐喊!

赵人的抵抗越来越弱,不断有人弃械而逃。

轰然一声,秦军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巨大的声浪震得我耳朵嗡嗡作响。只见高大的城门摇摇晃晃倒下去,弥漫的烟尘散去,黑洞洞的城门无可奈何地敞开。

邯郸,攻克了! 。。

邯郸(二)

尽管已事先打扫过战场,然而满地狼藉,依旧令人触目惊心。

车轮缓缓向前,不时压到断戟残戈,以及零碎的血肉……和内脏。

我尽力压抑着心头的恶心,不让自己吐出来。但是刺鼻的血腥仍旧令我一阵阵反胃。王翦将军骑马陪侍在我的车旁,默然无语。

这就是邯郸,奄奄一息的赵国都。

一路上,到处都是秦军士兵。大多数聚在一起,兴高采烈,谈笑风生;也有的默默无语,坐在地上擦拭着兵器和头盔;还有些枕在衣甲上呼呼大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