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5页)

攻向持网的人。

持网的正要收网。

他们不止一人。

而是四人。

——他们当然便是小雷门“八雷子弟”中的雷合、雷巧;雷他们是专程来对付孙忆旧的。

他们的网也是专门来收拾孙剑妖的。

孙忆旧的剑法很妖异。

很邪。

他几乎没有一剑是直攻的。

每一次出剑都斜。

他没有一剑是有剑招的,也没有一招是有规则的。

他使的仿佛不是剑法,而是妖法。

他干中的仿佛不是剑,而是妖。

可是他妖般的剑法,竟是在泰山之巅苦练十年而成的。

他们师兄弟七人的师父,便是当年曾协助依智高在广南叛变的“七绝剑神”。

——“七绝剑神”虽然最终仍为诸葛小花和元十三限、天衣居士三人联手击败,负伤难愈,从此退隐,但仍调教出七名弟子,就是这“七绝神剑”。

当年的“七绝剑神”,计为:温向上、梁往下、何中间、罗左右、孙看前,余顾后、陈上下等七人,他们各只收一名弟子。原都是孤儿,齐要从他们姓,视他们为父。

——其中就只有陈上下不介意他的弟子吴奋斗仍然姓“吴”,盖因他收的弟子是其外甥。

据“七绝剑神”的理论是:

要入他们的门,就得要专心。

要专心,就上山。

——因为红尘俗世,有着大多令人分心不专注的人和事这就是为何想练好武功的人都得“上山去”的原由。

上了山,与尘世隔绝,才能专心练武——就像要读好诗书,就应入学堂、私塾、书院潜心苦读,始望有成一样。

上山是为了要下山。

所以“下山”是件大事:就像念书的学于艺成应考一般重“七绝剑神”的七名弟子,于是各上各的山。

孙看前要孙忆旧上的是泰山。

因为泰山高。

泰山恢宏。

登泰山而小天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希望他的徒儿能出类拔萃、领袖群雄,使他脸上增光。

他的剑法一向走的是邪、斜、刁钻、毒辣、偏锋的路线。

他希望他的衣钵传人能补正他之缺失:

能得到泰山的宽宏气派,尽融会于剑法之中,成其为绝顶的剑法。

他们的看法是来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个人在那环境浸淫久了,自得其气而成真,是指“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也,若出身于富贵莱华之中,当然也成金枝玉时。

他们驱使弟子上山学艺,也无非是想其传人得其天地之毓秀,尽化为剑法武功,来完成他们当年未竟之志:

独步天下,冠绝群伦。

可是,似是事与愿违。

因孙忆旧(以及其他之剑)在山上练成的剑法,直至下山为止,却不一定跟原来他们所想望的:例如在泰山练剑,便能得剑法之巅峰气势;在华山练剑,想得到剑法之奇;在黄山练剑,就可以达剑法之美……有时候,却适得其反:

孙忆旧的剑法,反而走的是更加奇、诡、妖、异的一路。

对这种情形,“七绝剑神”之首罗左右却有个理所当然、不以为奇的说法:

“环境不是最重要的,一切仍端赖于本性。本身的气质取向,才决定一切。嗜杀的,纵天天不吃肉,还是有一口会杀人的。有慧根的,哪怕出身于屠户门下,最终还是会皈依佛门。不过,我们让他们上山,也没白费,因为就算不能以泰山之浑宏浸淫同样浑厚的剑法,但却能反逼出其剑意更灵动、妖异,如月之阴影、光之背面,其效益尤显。气质不同、如水人生克,日月互动,反而是意外收获,是可喜可贺的好事也!”

这番说法总算能让其他六名“剑神”不那么惘然若失。

是以,剑妖孙忆旧虽习剑于泰山,他的剑法仍不是泰山之剑:

而是“妖剑”。

剑主也外号为”

而今,“泰山”崩于前、“雷网”罩而下,他要以剑之妖、妖之剑对抗这场突袭、狙击!

5.超人

戚少商的命令是这样下的:

“活捉剑妖,余皆打杀!”

命令只是命令。

命令如没有人去实行,如同皇帝没有军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