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 (第2/4页)

向陆康借粮,陆康不给,袁术大怒,这才派兵来攻取庐江的事情说给了周瑜听。并且,连同袁术对他的承诺,一起说给了周瑜听。

周瑜听后,想了片刻,这才缓缓的说道:“伯符兄,袁术反复无常,虽然承诺在你攻下庐江之后,封你做庐江太守,但未必是真心。就算袁术真的让伯符兄当庐江太守,但伯符兄仍然从属袁术,袁术随时都可以让人替代你当太守。袁术荒淫无道,刚愎自用,并非明主,伯符兄在他手下做事,既非袁术心腹,又受人所制,肯定没有什么前途,不如早早离去,以伯符兄之雄才大略,肯定能有一番大作为!”

孙策听后,重重的叹了一口气,道:“袁术的为人,我何尝不知。我也想离开袁术,但我无兵无势,就算离开了,又能有什么做为?所以,也唯有寄托在袁术身上了。而且他也答应了我,攻下庐江之后,便让我当太守。一旦我当了太守,便可暗中招兵买马,等有足够实力脱离袁术时,自然不再会听他的调遣了。”

周瑜道:“袁术兵多将广,庐江又与九江同属淮南,就算你当了庐江太守,在这里暗中招兵买马,庐江距离九江近在咫尺,你又非袁术心腹,他怎么能够不予提防?要想在这里潜心发展,只怕会难上加难。更何况,说不定袁术朝令夕改,今天任命你为太守,明天便派遣别人来取代你,到时候你一样难以脱离袁术,终究还是受人所制。”

孙策听后,一脸的无奈,同时心中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云,听完周瑜的这番话,似乎他永远就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了。

周瑜见孙策神情低迷,话锋一转,当即说道:“不过,伯符兄若真想脱离袁术,也不是没有可能……”

孙策猛然抬起了头,问道:“你有办法?”

周瑜点了点头,说道:“扬州刺史刘繇与袁术有着莫大的过节,数月前,更是率领大军北渡攻击淮南,虽然被袁术击退,但他却能依靠长江天险,抵御袁术的大军,并且雄踞江东。不过,刘繇虽有俊才,但却不能用人,以至于吴越一带,才俊都思归明主。若伯符兄能够从袁术那里借来兵马,前去攻击刘繇,以伯符兄之骁勇,必然能够击败刘繇,尽得江东。到时候,伯符兄招贤纳士,暗聚兵勇,便能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脱离袁术,独霸江东,从而成就一番大业!”

孙策听完周瑜的这一番谋划,一直笼罩在心中的那层乌云顿时烟消云散,阳光似乎也洒满了他的心窝,他的眼中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忽然,孙策径直走到周瑜的面前,毕恭毕敬的抱拳说道:“多谢周兄指点迷津,一扫我眼前的阴霾,伯符当真是感激不尽。”

周瑜忙道:“伯符兄不必如此,我也是略尽绵薄之力而已。而且,我之所以为伯符兄如此谋划,就是想让伯符兄打消攻打庐江的想法……”

“就算我不攻打庐江,袁术还是会派遣他人来攻打庐江的,陆太守的声名我也早有耳闻,我这次率众前来,也只是为了粮食而已。若陆太守能够借给袁术三万石粮食,庐江自然会免去刀兵之苦。”孙策道。

周瑜皱起了眉头,想了片刻,便对孙策道:“伯符兄,陆太守刚正不阿,而且一直对袁术的行为非常嫉恨,要想让他乖乖的拿出粮食,只怕比登天还难。不过,事在人为,我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可以让伯符兄带走粮食,又能免去庐江的刀兵之苦。”

“哦?若果真有如此良策,那我又何乐不为呢!”孙策道。

于是,周瑜对孙策说出了一个计策,孙策听后,很是欢喜,同时对周瑜的智谋也非常佩服。

“周兄足智多谋,实在让伯符佩服,若周兄能够一直在我身边出谋划策的话,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就可以成就一番丰功伟业的。”孙策道。

周瑜听后,呵呵笑道:“我早已经对伯符兄慕名已久,若伯符兄不嫌弃的话,公瑾愿意从此以后跟随伯符兄左右,早晚为伯符兄出谋划策……”

“太好了,我若得公瑾,必然能够成就一番霸业。”孙策开心不已的道。

周瑜、孙策惺惺相惜,孙策为了笼络人心,便主动提出要和周瑜结拜,周瑜几番推辞,都没有推辞掉,见孙策盛情难却,于是便和孙策义结金兰。

两人互相报了一下出生年月,结果竟然是同年出生,只是孙策却长周瑜数月,周瑜便以兄长称呼孙策,而孙策则称呼周瑜贤弟。

其余众人见了,也都是开心异常,他们对周瑜心服口服,对孙策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随后,孙策便与周瑜等人一起出了舒城,去见了那五百骑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