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伊斯特万·塞切尼(2) (第2/3页)

好书推荐: 本命三国

总理大臣这个职务是必须的,再好的政策也需要执行人,如果阳奉阴违那不过是一张废纸罢了。到时候你会遇到的阻力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皇储殿下,我会尽我所能”

“祝你马到成功”弗兰茨举起了手中的茶杯,向这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士致敬。

赛切尼走了,他将用他这些年积累的财富、人脉、经验去做一件几乎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望着赛切尼离去的背影,弗兰茨不禁有些感慨原来真有这样的人,就算是他能说服匈牙利高层同意改革,可一旦实行起来就会举步维艰。

这个时代匈牙利的农业极其粗犷。肮脏的带有土味的匈牙利粮食和长短不一,油腻肮脏的羊毛在市场上鲜有人问津,只能廉价出售。

耕地利用率低,因为市场销路不好,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常年属于闲置状态。还有大量适合耕种的土地被人为禁止开垦作为贵族的猎场使用。

农民手持镰刀收割作物,用马拉滚子脱粒,把粮食藏进地窖里。简直和中世纪无异。

另一方面资本雄厚的大贵族们,从奥地利和德意志邦国内雇佣专人打理他们的农场。采用作物轮作制度,种植青饲料,也种玉米、油菜、甜菜、向日葵和土豆,以代替单一的粮食作物。

大规模采用机械化,由专门人才训练农奴进行操作。为了节省成本将农奴赶到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的烂地中,任其自生自灭。

但为什么大贵族又反对解放农奴呢?因为解放农奴就要给他们土地,否则这些没有技能的农奴根本活不下去,后果只有一个就是爆发大规模起义。

一旦分土地给农民,大贵族的农场就很难再连成片搞大规模生产。就算实行土地赎买,农奴也无力一次付清往往要拖上几十年。

若是让国家出钱赎买,恐怕也是一样的结局。现在奥地利帝国还欠着十多亿的外债,债主都被拖破产了几十位。而且从今往后怕是再也不能搞幺蛾子了,只要搞事就是给帝国不还钱的理由。

由于先天不足,再加上交通恶劣和国内市场有限,以及国内各种关税的存在,匈牙利的工业也极其落后。

交通环境恶劣再加上盗匪丛生,雇佣不起护卫的小商人们要外出经商,往往要事先准备好遗嘱。

治安最好的地区反而干盗匪起家的克罗地亚地区,一个是由于边军长期在此驻扎,另一个是当地的豪强相信盗亦有道。

匈牙利的工业除了一些小铁矿。小锻造厂、以及制造粗呢的手工工场和已经被时代淘汰的手工造纸厂以外,占绝大多数的是水力磨坊、畜力磨坊和大贵族们的酿酒庄园。

匈牙利的贫富差距巨大,不只是农奴和上层贵族之间的差距。而是只有“七亩地”的乡村贵族和坐拥几万或是几十万亩土地的大贵族间的差距。

包姆尼·菲利普公爵的马车用了700公斤白银。埃斯泰尔公爵的一套匈牙利传统盛装估价150万盾。

赛切尼伯爵个人一年的收入就能造一所大学,在接管了家族财富之后以一己之力把布达和佩斯两个城市连在一起,之后还有钱把匈牙利的两条主要河道疏通一遍,并一直致力于改善匈牙利地区的交通。

与之相对的小贵族们虽然不交税,但是生活拮据,甚至于自己身上的贵族服饰都是从长辈那传来下来的,修了又补,补了又修。

当时典型的匈牙利大贵族都居住在国外,回匈牙利只是为了打猎和表明自己的匈牙利人身份,但他们几乎不会说匈牙利语。

小贵族往往一生都没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地区,几乎和农奴无异。他们也以说德语为荣,真正说匈牙利语的是匈牙利农奴和科苏特这种伪匈牙利人。

科苏特实际上是出生在斯洛伐克地区的斯拉夫人。

所谓的中产阶级实力也很弱小,人数不多,大多是一些拥有一两千亩土地的贵族和经营着一些小作坊的新兴资产阶级。

只要那些身在国外的大贵族大资本家们动动手指,就能让他们风声鹤唳。

面对如此的局面赛切尼能否成功呢?弗兰茨认为不能。

但也许这就是英雄吧。倾尽所有,只为划破那漆黑的夜空。

弗兰茨为自己斟了一杯茶,看着天空中匆匆而过的白云。

没有时间感慨他人的命运了,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弗兰茨将杯中的茶一饮而尽,放下茶杯。

“露丝克娜,把塞尔维亚公国和诺德萨维的资料带上。我们要去见一见刚刚在南美打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