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 (第1/4页)

做出许多贡献。而无论汉胡,只要能填饱肚子、不受欺压,都是盼望和平的云云。

李钧其实早就已经被鸿胪寺卿给看上了,当初在考场外,他就已经派人细细的打听了他的身份。鸿胪寺掌管外交和诸夷的朝贡送迎之事,虽不是什么显要衙门,但如今圣上有开放胡市进行互市的意思,鸿胪寺也就变得重要了起来。

这位鸿胪寺卿在考场外见了李钧仗义执言之事,觉得此子性格温厚,又不乏怜悯仗义之心,最适合在圣上新立的藩司“都亭驿”任职,和互市的胡人们打交道。

在得知他正是将胡人带回京城的信国公李茂的堂侄,而且又非嫡子的时候,这位鸿胪寺卿叹了一声天意。

原本他听闻这个人是信国公府的堂侄时,已经不报希望了,此人若门第显赫,托了叔父的关系,怎么也不会看的上这偏院地方的七品小官儿。

可再听说他只是庶子,而且此届春闱李茂也没有为他跑过任何关系,这位鸿胪寺卿又升起了希望。

再听说此人的外号叫“李千盏”,鸿胪寺卿更是喜的不住偷笑。他们这一群鸿胪寺的官员最怕就是和外邦的使者喝酒,可是和这些人打交道,不喝酒又不行。就像这次羯人进京,他们设筵款待,鸿胪寺上下陪酒的官员吏员共十四个人,喝醉了十二个,还有两个是半途离席跑了的,现在想想,还觉得有些后怕。

有了此人在鸿胪寺,岂不是一个宝贝?

李钧会试的卷子他是看过的,此子一片赤子之心,最重要的是,看起来性情虽然爽直,却不鲁笨,像这样的人,往往走的不会很高,但是也很少犯错,对于这种和异族打交道的之位,也许性子爽直反倒容易办好差事。

再看这次殿试他的卷子,满纸都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只是从边夷的民生和风俗入手,说明汉夷互相尊重和互相制约的重要,正对了他的胃口,毫不吝啬的画了个圈圈。

刑部尚书之子赵聃的卷子也写的很有意思,得的圈数也不少。最后,十张红圈最多的卷子被呈到御前,由楚睿看过以后,定下了名次。

状元是国子监祭酒之子齐邵,榜眼是国子监另外一名寒门学子陈修,探花是赵聃。而二甲第一名的传胪正是李钧。

这一下,有些寒门学子心中不平,觉得八位阅卷官有徇私之嫌。

国子监祭酒家的儿子齐邵得了状元,他们一点也不意外。这人本来就是会试的会元,平日里交往,也都承认他有大才,为人品性才德无一不好。若不是他是监生,不用参加乡试和省试,说不定连中三元都是有可能的。

可是这探花赵聃,平时就看不出多有才学了,春闱揭榜也只是第十一名,更别说二甲第一的李钧。

他们两人一个是刑部尚书之子,一个是国公加兵部尚书的李大人之侄,若说一点猫腻都没有,他们不信!

但事实上,李茂只给了自家侄子一个三角,刑部尚书赵恒也是。若说徇私,他们还真的没有这么做。

还是楚睿在指派“探花使”的时候道出了究竟。

“其实李钧的时务策也写的很好,只是朕觉得‘探花’之位嘛,总要给年轻英俊的进士才是佳话。赵聃今年年方十六,时务策写的这般出色,可谓是年少才俊了。相貌又这般清俊,听说过年以后,赵爱卿家里的门槛都给说亲的媒人踏破了?”

赵聃面皮涨得通红,他不知道原来自己第三名的探花是这么来的。他悄悄看了眼李钧,却发现李钧也是脸上含笑,半点没有不高兴的样子,心里这才松了一口气。

只是殿下许多新晋的进士脸上不免带出不甘来,有些恨不得自己也年轻英俊,靠脸皮得了这个探花才好。

楚睿一席话,虽然解决了刑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徇私的嫌疑,可是却把赵聃弄的十分尴尬,而且若不是李钧是个豁达的,恐怕此时两人就要有了龃龉。

李钧不知道自己还能得个“传胪”,乐的一直在傻笑,看的李茂不忍直视,真不想承认这个没有城府的家伙是自己的堂侄。

赵聃和另外一位十八岁的进士因为年纪最小,被御点为“探花使”,将在明日宫中举办的“探花宴”前去京中各户人家的名园里采来鲜花,送到探花宴上赋诗。

而状元齐邵在领着所有进士拜谢皇恩之后,由礼部官员披红挂彩,手持着皇帝对于这次科举的金榜圣诏,足跨金鞍朱鬃马,头戴状元冠,领着骑着白马和棕马的榜眼与探花,前呼后拥,旗鼓开路,一路潇潇洒洒的去东城里的“龙棚”张榜去了。

皇宫当中的正门,只有皇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