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2/4页)

个家伙。按原来的历史,徐辉祖五年之后就会忧郁而死。但有了人生目标后,凭徐辉祖这副强壮的身体,弄不好比朱棣活得还长呢。那时,这个既忠心又有能力的家伙如果教唆吕宋王造反可就不好玩了。

“朕赦免你的罪过。现在你是否愿意为朕效力?”

哭了这么半天,徐辉祖似乎精神好了点,他红着眼睛小心翼翼地瞟了朱棣一眼,半晌,抽咽着答道:“……臣……愿意……”

见徐辉祖至少在表面上已经彻底臣服,朱棣的心情大好。从某个角度讲,朱棣其实是很没品味的。在对待徐辉祖的事情上,他的想法类似于花花大少:我得不到你的心,得到你的人也就够了。

想了想,朱棣又说道:“既然如此,你的魏国公爵位即日起便恢复,门口的锦衣卫自然也要撤的。太子少傅一职朕也给你恢复,隔三差五你可以到宫里教教侄子,顺便还可以看看吕宋王。吕宋王的教育现在由方孝孺负责,但吕宋国的情形和大明其他的郡王不同,有点类似于外藩藩王,仅有文治不够,还需要足够的武功。有方孝孺和你共同教导,朕就放心多了。”

“不过呢,你教育吕宋王时多注意一下言辞,要防着小人们造作谣言——朕相信你不会把吕宋王教坏,但如果有人上奏,朕也不得不查,何必惹这个麻烦呢?你说对不对?”

听见朱棣允许自己教育建文遗孤,徐辉祖由大悲转为大喜,只觉得一阵头昏眼花、口干耳鸣——幸亏没心脏病,不然准会发病。

徐辉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也不顾地板有多硬,趴在地上一个劲地拼命磕头。他一边啜泣着,一边不停地说道:“谢圣上隆恩……谢圣上隆恩……”

朱棣心惊肉跳地听着徐辉祖磕头时发出的“嘣嘣”声,一会儿怀疑徐辉祖是不是练过铁头功,一会儿又生怕他弄出个脑震荡什么的。

看情形徐辉祖心情太过激荡,继续留在这里不知道他会不会将地板磕出个洞来。朱棣叹了口气,谆谆嘱咐了几句,然后说道:“明天你妹妹抵京,作为她的娘家人,你也去迎接一下吧。”

注1:常遇春之子常茂,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和脾气,却没有继承常遇春的军事天分。

第十二章 册立太子

随同徐氏一同抵京的,还有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以及嫡长孙朱瞻基。

燕王不喜欢自己的嫡长子。朱高炽长得胖倒也罢了,更重要的是他还有残疾,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而且眼睛也有点问题。既然亲爹的态度也不过如此,穿越附身的朱棣自然也就更谈不上对朱高炽有什么好感了——虽然原来的历史时空中朱高炽确实是一个仁厚的好皇帝,但他的外表确实对不起观众,这能怪谁?

与之相对的,无论是燕王还是附身之后的朱棣,却都很喜欢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一个四岁大小的,粉妆玉琢的,天生聪慧的孩童,却总是象小大人似的说着话,这副模样确实逗人喜欢。

无论行为举止还是思维方式,朱棣已经越来越象个皇帝了。但对于幼小的、可爱的生物,任何人都会打心底里喜欢,朱棣也不能例外。徐氏入宫的当天,朱高炽带着世子妃和世孙朱瞻基去给朱棣请安。朱瞻基已经过了认生的年纪,因此对于来到陌生的地方并不怯场。一开始,他象个皮猴子似的晃着脑袋东张西望,用诧异和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新家,不时缠着世子妃张氏追问这个追问那个。待见到朱棣,朱瞻基便学着大人的样子给朱棣磕头高呼万岁。朱瞻基那奶声奶气的嗓音,一下子便逗得朱棣眉开眼笑起来。历史上,永乐皇帝之所以下定决心册立自己并不喜欢的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这其中朱瞻基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数天后,朱棣率众人大祀天地于南郊,大家都以为这次大祀天地是为了立徐氏为皇后,然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朱棣在册立徐氏为皇后之后,又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立皇长孙朱瞻基为皇太孙,封二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封朱文圭为一字并肩王。

册封完毕后,朱棣发了一会儿感叹。

封建社会由于皇权的诱惑实在太大,作为皇帝的接班人,太子这个位置表面上看起来风光,但实际上却极为尴尬。在登上皇位之前,太子的废立甚至生死往往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间。想想,进一步就可以海阔天空,但停滞不前的话,却相当于立于危崖之上,两者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特别是当皇帝拥有多疑的、独断专行的性格时,这种危机感就会愈发强烈。反过来说,皇帝看太子也未必顺眼:太子很能干,那就必然和朝臣关系融洽,但这样一来,皇帝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