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 (第2/4页)

用,朱棣的看法是这样的:少了任何一个人,地球会照样转动;但少了某些人,历史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比如说,若刘邦很早就死了,将来会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吗?或许分封制度不如中央集权制度更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对于这种观点,朱棣持怀疑态度),但即便有其他人挑战项羽(说不定没了刘邦,项羽根本遇不到挑战者),而且还能成功战胜项羽(在楚汉相争的初期项羽占据绝对优势,刘邦数次落荒而逃时都与死神擦肩而过,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多少也有些运气的成分),但新成立的王朝还会确定国名为“汉”吗?新王朝的各项制度也一定与汉朝一模一样吗?

所以说,朱棣认为如果在张献忠和李自成陷入绝境时就干掉他们,中国的最后一个汉人政权说不定能够缓过那口气。当然,由于为当时的小冰川气候导致中国北方大面积减产,农民在即将被饿死的威胁下还是会选择造反,少了张献忠、李自成或许会出现赵献忠、钱自成。但问题是并非每个造反者都拥有那么大的野心——忘了最初的陕西起义领袖到底是十八家还是三十六家,反正这些人当中除了张献忠和李自成外,其余诸人有没有相应的能力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相应的野心,因此对朝廷不具有根本性的威胁。

另外,朱棣如此反感轻赦农民起义军也与他的政治观点有关系。

朱棣小时候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里,黄巢是英雄、李自成是英雄、洪秀全是英雄……似乎凡是出身不高并且造反的都是英雄。

然而长大后朱棣却吃惊地发现:那些家伙别说没资格称之为英雄,是否能够将他们称之为人都不好说!

黄巢不说了,朱棣不知道黄巢的部队是否创下了吃人最多的世界纪录——这样一个人居然能够获得正面评价,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

李自成呢?别说他在客观上帮助愚昧落后的满清政权入主中原,致使中华文明险些沉入深渊,即便假设李自成最终成功当上了皇帝,老百姓又能过上好日子吗?看看他手下大多数重要将领都是些什么货色吧!

至于说洪秀全……造反尚未成功便大兴土木建造皇宫,其他诸王也是怎么奢侈便怎么建造各自的王府;高层个个都拥有数不清的女人满足他们的淫欲,却不允许百姓过正常的夫妻生活,若有违反便处死;百姓的收获全部缴入圣库,连吃饱穿暖都无法保证,可高层却成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如果说当时满清政权散发着腐朽的臭味,那么太平天国的上层权力机构却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恶臭!!!

除非脑袋被门夹过,否则朱棣绝不可能赦免这样的人。

当然,也不是说绝对不能赦免任何反贼首领。

以崇祯年间的反贼为例。如果在张献忠、李自成陷入绝境时彻底将之彻底剿灭固然是好,但郑芝龙应该怎么处理呢?朝廷确实有机会在张献忠、李自成发展壮大之前将之剿灭,但当时的朝廷对郑芝龙这样的海盗却没办法用武力彻底解决。固然,朱棣准备大力开展殖**动,也就是说大明帝国将会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但朱棣同时也知道,直到二十一世纪海盗也不曾绝迹,可以想象,想要在十五世纪彻底消灭海盗是多少困难的一件事——将来若是遇到大股难以剿灭的海盗,朱棣没准也会考虑剿抚并用,而不是单纯地只依靠武力。

事实上,历史上的永乐皇帝对于大股海盗采取的是剿抚并用的策略。

以“抚”为例:

永乐三年(1405年)正月,也就是郑和首使西洋同一年的前几个月,明廷又遣“行人谭胜受、千户杨信等往旧港招抚逃民梁道明等”。梁道明,广东南海人,初贩爪哇,后挈家移居旧港数年。三佛齐为爪哇攻破,易名旧港,国中混乱,梁道明乘机起事据地,被众人推为首领,闽、广流移数千人相从。在谭胜受等人之前,指挥孙铉出巡海南,曾遇其子与二奴,孙铉将其挟持归朝。到此时,谭胜受因与梁道明同乡,带了梁的家奴赍敕招谕。道明受感化而入朝,获赐甚厚,其众改由施进卿代领。这次招谕梁道明,明廷煞费苦心,既有以同乡之谊的谭胜受为使,又以梁道明之子为质,迫其就范。而厚赐归者,正以激励来者。明廷招谕流人归国之愿于此可见一斑。

以“剿”为例:

明朝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明洪武年间,全家逃到南洋入海为盗。盘踞马六甲十几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海盗集团头目之一,成员最鼎盛时期超过万人。战船近百艘。活动在日本、台湾、南海、印度洋等地。劫掠超过万艘以上的过往船只,攻陷过五十多座沿海城镇,南洋一些国家甚至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